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艺术大师的灵感栖息地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22日   06 版)
    马蒂斯《窗口望去的风景》

        梵高选择了阿尔勒,马蒂斯选择了丹吉尔,达利选择了利加特港……艺术大师找到了灵感的爆发之地,原本寂寂无名的地方如今闻名遐迩,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朝圣”。

     

        梵高在阿尔勒

     

        1887年秋天,出于对巴黎社交生活的厌倦,梵高决定离开。他认为自己不是城市画家,他的天地在田野与荒地。有人建议他去阿尔勒,说那里是画家们的天堂。

     

        梵高是1888年2月到达阿尔勒的。这里的阳光猛烈,映出了蓬勃的生命本质。这给了他空前的喜悦与无限的灵感,梵高的创作进入“疯狂”。渐渐地,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

     

        在阿尔勒租住的“黄房子”,成了梵高内心的栖息地。这是位于拉马丁广场2号一座建筑物中的房间,因为楼房外壁被涂成黄色而得名,梵高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装点着自己这个新家。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反复提到自己的房间:“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是从椅子到图画,每一样东西都有特色。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

     

        在阿尔勒,梵高度过了一年又3个月。梵高艺术创作生涯最璀璨的火花,就绽放在这段不算太长的时间里,留下200多幅画作,包括《向日葵》《自画像》《播种者》《阿尔勒的舞厅》《夜间咖啡馆》等名作。

     

        达利在利加特港

     

        西班牙的小渔村利加特港南面一座傍海的古怪屋子里,达利与加拉度过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正是这里的风景激发了达利最为奔放的想像力——达利画中的梦境、笔下的扭曲,都有迹可循。

     

        达利与加拉是私奔到利加特港的。加拉比达利大9岁,初与达利见面时,她还是一位法国诗人的妻子。达利的父亲将他逐出家庭,这意味着达利再也不能从家里获得经济上的支持。达利买下利加特港某个小海湾里的一间木板屋,与加拉一起设计了房子里的每一个细节,并找来木工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实也提醒着他们,这里是世上不毛之地中的一块,用达利自己的话说,“早晨是充满朝气的阳光,傍晚却是令人心酸的悲哀之感”。

     

        利加特港有个叫做十字架海角的地方,在风和海的侵蚀下,海边的天然岩石不仅陡峭,还被雕刻成狮子、骆驼、鹰等千奇百怪的形状,这道颇有辨识度的海岸风景线激发了达利最不羁的艺术想像力。达利的名作《永恒的记忆》中,远景的峭壁就来自利加特港。而在他名为《利加特港的圣母》的作品中,加拉的形象也置身于利加特港的风景中。

     

        马蒂斯在丹吉尔

     

        1912至1913年,马蒂斯两次前往北非的摩洛哥,总共停留了7个月,其中在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丹吉尔留下最多的足迹。

     

        在摩洛哥,马蒂斯的画风发生了突变。他开始把纯黑作为一种光的色彩来使用,而非黑暗的色彩,用色变得极其大胆。这是他捕捉重塑摩洛哥阳光的方法。受到摩洛哥文化的影响,马蒂斯也热衷起结构、线条和纹样。有人说,摩洛哥留给马蒂斯的,不仅仅是一个彩色的国度和激动人心的风景,同时也是他精神性的体现。

     

        这一时期马蒂斯的风景画也呈现出超脱世俗的宁静。《窗口望去的风景》中,窗台上摆放着两盆植物,窗外蜿蜒伸向远方的小路,稀疏的行人,隐在茂密树林的房子,无不让人嗅到空气中的宁静气息。在《摩洛哥的咖啡馆》,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画中人,或坐,或躺,或凭栏,或望着鱼缸中的金鱼,这似乎反映出马蒂斯心中的理想——创造一个愉悦、和谐、优雅的世界。

     

        (《文汇报》4.14 范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