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十万远征军遗骸盼归家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18日   08 版)
    4月3日,张三幸(右)、儿子(中)、朋友(左)在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寻找父亲张双照的名字

        1942年到1945年,滇缅危急,三十万中国士兵入缅甸作战,他们被称为“中国远征军”。据统计,近十万人在缅甸战死。七十年过去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尸骸没于荒野,未能回家。

     

        黑色石墙绵延百米,密密麻麻的蓝色小字,一刀刀刻下去,是103141个名字。

     

        77岁的陕西人张三幸佝偻着身子,打一把伞,眯着眼聚光,看了好长时间。他要找父亲张双照的名字。

     

        七十多年前的张双照,他是哪个部队的士兵,死在哪儿,埋骨何处,没人知道。

     

        乱世离家

     

        离家时,张双照才20岁。

     

        那是1942年的四月,陕西省洛南县张沟村,张双照刚有了个儿子,取名张三幸,三生有幸的意思。

     

        战火和乱世一起来了。当时是“双丁抽一”的兵役制,家里要有两个男孩,就必须有一个要上战场。保长来抓壮丁那天,张家兄弟俩藏起来,弟弟先被找到,绑起来就要带走,哥哥张双照走出来,“弟弟没结婚,我替他去。”

     

        走了就杳无音讯了。直到秋天,他捎口信回家,说自己到了云南,生了病,要家里寄点钱过去。家里没钱,借了钱寄过去。到了第二年,又来消息,只说人没了。在哪儿没的,怎么没的,不知道。给他借的治病钱,解放后家里才用三袋麦子还上。

     

        儿子张三幸,早就活过了父亲离世时的年龄。父亲一张十五六岁时的照片,被他一直带在身上,反复翻看过,都快揉碎了。又放大了,摆在老家的客厅里。

     

        张双照开拔去云南的那个春天,湖南、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份的士兵也已经在路上了。他们都十分年轻。

     

        这年一月,日军从泰缅边境入侵缅甸,夺下仰光,进逼中国大后方和西南门户。云南遂成日军进攻重要战略目标。为了保住滇缅公路这唯一一条对外接受海外抗战物资的通道,青年们被送往缅甸和印度的热带丛林。

     

        除了被抓壮丁,也有许多人是受到感召,自愿参军。复旦大学学生曹越华在给女友的信中写道:这是我青春时代第一次以最庄严的生命名义,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出征。

     

        那时的《知识青年从军歌》这样唱道,“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倒在丛林之中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归国通道被日军切断,大部分将士在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的带领下选择穿越野人山回国。

     

        林中瘴气弥漫,疾病流行,缺医少食。杜聿明于1960年在公开发表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一文中,曾提到这段逃亡的经历。在文中,杜聿明称,在撤退中意外死伤的战士,比在战场上与敌战斗而死伤的战士,要多数倍。

     

        第五军的参谋邹德安曾回忆,穿越野人山时,路边有部队搭的草棚子,供大家走累了休息,他一看发现一排排死人,很整齐地排队躺着,觉得太奇怪了,后来才发现,那些躺下休息的人,本只想睡一觉,但是一躺下就醒不来了。醒来的走了,空了一个位置,活人插空躺下,可能又死了。

     

        据杜聿明的估计,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牺牲人数超过六万,其中有五万人是在撤退途中非战斗死亡的。他们就倒在丛林之中。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们被埋葬的记载。亲历者回忆,大多数人就那样曝尸荒野,白骨无人收。

     

        资料显示,第二次入缅作战时牺牲人数在4万左右。算起来,就是十万将士牺牲在了缅甸。

     

        遗骸归国风波

     

        今年4月5日的祭拜仪式上,面朝遗骨,志愿者惠大鹏动情地说:“我们在仰光看过英国人的墓地,从仰光到同古到曼德勒到密支那,到处都是日本人建的慰灵塔和纪念碑,他们把能找到的遗骸一具具接了回去。而我们的遗骸却要埋在猪圈下面,埋在厕所下面,埋在操场下面。”

     

        惠大鹏是湖南女婿,长期关注在缅的远征军遗骸——当年的远征军里,近半都是湖南籍,有种说法是“无湘不成军”。古时湘楚之地巫风盛行,湘人特别是土家族人死在外地,千里赶尸也是要回家的。

     

        2015年,他曾参加龙越基金会主办的“迎接远征军遗骸归国”活动。

     

        那年4月,基金会开始在密支那的新30师墓地挖掘遗骸。10日上午的最初几小时,什么都没挖到。快到中午12点,突然挖出一个头骨,考古专家用铲子拨了一下,拨出一个帽徽。接着,347具遗骸陆续被挖了出来,但基金会与当地最大的华人团体“密支那云南同乡会”起了冲突,遗骸被同乡会锁进一间平房,门上钉了木板,一辆重型卡车堵在门前。

     

        密支那云南同乡会,是当地最大的华人团体之一,在密支那已有八十多年历史。会长高仲品说,他们也为远征军墓地的重建呼吁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找到当地景颇族的领袖,提出买一块地,让当时在14师墓地上居住的景颇族人搬走,接着就可以重修墓园。但高仲品说,这个方案最后因为资金问题,还有一些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了了之。

     

        这次遗骸归国活动,在外界的极高期待下开始,最终却草草收场。

     

        活动全程参与者、现任同乡会会长高仲品称,不愿再提起往事。“当时对方工作人员的态度伤害了同乡的感情。”他这样解释同乡会堵门的行为,“后面的一些情况,也不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左右)的”。

     

        被悬置的遗骸

     

        国境这边,是虚位以待的墓地;国境那边,是久久不得落葬的347具遗骸。

     

        2015年被关在小平房里的347具遗骸,至今仍一具一具装在箱子里,没挪动过。

     

        小平房后,建起了一个约有两百平米的砖房,屋内放置了红色的铁架,每个架子有五层,屋顶是蓝色的铁皮。屋子晾着,还没有建其他的设施。这是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刚刚建成的远征军遗骸临时存放点。

     

        云南同乡会会长高仲品说,2015年遗骸回国风波之后,同乡会希望在当地的华人墓园旁,就地将347具遗骸安葬,再建一个纪念碑。“花一两百万,简单安置”。

     

        但大使馆方面的意见是这样太草率,他们倾向更体面地安葬。2016年,大使馆与同乡会一起,找好了一块一百五十亩左右的地,由一位当地华人半捐半卖。大使馆给出的建墓园经费为两百万美金,这笔钱由缅甸的中国企业捐助。

     

        同乡会就此事与密支那政府交涉,政府的意思是,只要土地问题同乡会能自己解决,密支那政府不会反对。

     

        去年中秋之后,民政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到密支那,与当地老兵后裔及同乡会成员举行了一次座谈会。老兵后裔邓恭标说,是“征求大家意见”的意思。

     

        当时同乡会成员先发言,意见一致,希望把遗骸安葬在密支那。

     

        邓恭标的父亲一生思乡,至死对故乡念念不忘,他被父亲的情感影响,是遗骸回国的最坚定支持者。他火了,推开麦克风,站起来:“我不高兴,回家永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承认他们是民族英雄,为什么不让他们回家?”

     

        座谈会之后,修建墓地的计划就此搁置。之后再传来的消息,便是先建一个临时搁置的场所。中国驻缅甸大使馆负责了包括资金、设计、建筑的全程。

     

        (《新京报》4.13 罗婷 张世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