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04日 星期二

    吐槽的艺术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04日   03 版)

        日前,一档以“抖包袱”“说段子”开篇,以“吐槽”贯穿全场的喜剧类脱口秀网络综艺节目收获上亿点击量而走红。吐槽,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兴话语表达方式,将话语表达的严肃性,在吐槽的娱乐化戏仿、拼贴中消解。

        “吐槽”来源于日本,相当于相声里的“捧哏”,指专门找出对方话语中的错误,达到讽刺、喜剧等效果。中国吐槽文化的兴起,与二次元文化密不可分,弹幕网站评论不少就是御宅族们针对某些“梗”而进行的吐槽。有学者形容这种语言“简明犀利,而意味含蕴”,吐槽者往往能从被吐槽者身上找到有趣的“槽点”,并加以调侃,吐槽用语比直接的批评责骂来得委婉,却戏谑味十足。

        吐槽的魔力来自对流行文本的戏仿和恶搞。“今天不尬舞,尬段子……什么样的吐槽最摇摆,什么样的组合才是最开怀。”这番话包袱十足,“梗”便来自《最炫民族风》的歌词“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由于曲目“大俗”,几乎人人能传唱,吐槽起来听众都能意会。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戏仿是“语言对语言的模拟,它包含了不甚恭维,不太严肃的成分,有开玩笑、戏谑、调侃的性质。”吐槽者以相同的句式改写流行文本,通过对原意的曲解与拼贴,达到一击即中的吐槽效果。

        “吐槽”之所以受到推崇,还因为它体现了对话双方的平等可见性,而这受到网络双向互动性的激发,例如给评论点赞、转发“神评论”等等。但很多议题在笑过之外,还需要反思。如果戏谑最终消解了意义,如果发现了亟待改进的槽点却无动于衷,那么吐槽所昭示的只能是一种无能为力和一笑了之。

        (上观新闻3.28 张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