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04日 星期二

    一位京剧女老生的自我塑造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04日   05 版)

        □李邑兰

        王珮瑜1978年出生,是“余(叔岩)派”老生的第四代传人,被业界誉为“当代孟小冬”。她外形时髦帅气,极受时下年轻人欢迎,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王珮瑜就是今天的京剧。

        王佩瑜本是上海京剧院最年轻的副团长,2005年辞去职务,出外创业、组团唱戏。她曾以吉他伴奏,演唱传统京剧《四郎探母》。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认为“大逆不道”,简直反了天了。王珮瑜倒坦然,“我自己心里并没有很虚,我能说服自己。”她认为,这种尝试是踩在创新和保守的边界上——边界是,她只把乐器配置换成吉他,并没有改变唱法,还是尊重了湖广音、中州韵的基本韵律。不过一年半,王珮瑜又乖乖回到院里。回忆那次失败,王珮瑜总结:“就是低估了世界,高估了自己。”

        自王佩瑜五六岁懂事起,身为幼儿教师的母亲吴芸之就常对她说一句话:“你只能成功,不能不成功,只能好,不能不好。”学校组织春游、秋游,她一概不让王珮瑜去,似乎只要孩子跟同学们一起玩,就难免要落入芸芸众生之中。“其实我是很反感的,我跟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呢?但这样的话重复一千遍、一万遍以后,你会觉得,我是不一样的。”这番成功学理论,在日后转化为王珮瑜对于成功强烈的渴望。

        王珮瑜初三时,吴芸之自作主张,瞒着随中国医疗队驻非洲援外的药剂师丈夫,从老家苏州把王珮瑜送到上海戏校。为此,父亲得知后很是伤心,还掉了泪。他始终希望女儿能够接受正常教育,有个一技之长,稳定地生活,而不是去吃开口饭。

        戏校九年,苦是想象得到的。“你必须要拧旋子80个,小翻20个,一组六次;练虎跳,不按个数走,按时间走;跑圆场,不按几圈走,按时间走。练功就是按时间。你根本没办法挣脱这个体系,练也得练,不练也得练。”王珮瑜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九年,谁能磨得过时间?到最后就是不练皮痒,没人叫你练,你自己也练,你的专业跟你的生命、你的身体都融合在一起了。”

        1993年,是王珮瑜走上这行的里程碑。这一年,还没毕业的她已经当角儿了。

        这年11月,王珮瑜跟着老师王思及去兰心大戏院参加上海滩票界著名的“国际票房”活动。作为压轴大戏,梅葆玖、梅葆玥原本要同台献唱《文昭关》,谁知临开演前几天,梅葆玥身体不适,不能登场,听过王珮瑜开唱的“国际票房”副理事长、著名演员程之,将王珮瑜推荐给梅葆玖。

        梅葆玖仔细打量王珮瑜,评价道:“这孩子脑门儿长得多好,人中也长,挂髯口好看!真有点儿像孟小冬呢!”“小孟小冬”之名由此而来。再听她开唱,梅葆玖立即拍板。

        虽然已是梨园冉冉升起的新星,但王珮瑜依然面临现实的问题,“唱老戏年轻人不愿意听,唱新戏老年人不同意。”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从2011年起,王珮瑜开设了公益讲座“瑜乐京剧课”,向大众普及京剧。

        “我一定要反复跟大家说,不要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衡量京剧。京剧不作解释,只是呈现。”比如《赵氏孤儿》,为什么程婴要舍了自己的儿子,去救跟他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观众不能理解,因为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个人利益一定是最重的。一旦纠结在价值观上,观众就不认同。

        (《南方周末》3.23)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