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04日 星期二

    “网红讲解员”袁硕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04日   08 版)

        28岁的他拥有44万微博粉丝、14万知乎粉丝,被网友们称为“国博现今最有价值的活宝”。今年3月初,他的演讲《进击的智人》风靡微信朋友圈,一夜之间阅读量狂飙突进,超过10万。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造成的通货膨胀有多厉害?你去餐厅吃饭,点了碗面条,必须吃得快点儿,因为物价变化太快了,吃之前一个价,吃完就是另一个价钱了。”以上这些幽默风趣的话语,来自于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袁硕。

     

        擅长讲故事

     

        从2011年7月,袁硕就开始在国博从事讲解工作,六年来累计的讲解时间已经超过1800个小时。在他看来,当讲解员最尴尬的事情有两个,第一个是讲得太糟糕,观众不耐烦都走了;第二个是观众现场提问,可讲解员却一个都答不上来。

     

        这第一种情形,袁硕在刚工作不久的现场考核中,就尴尬地遇到了。据袁硕介绍,“复兴之路”与“古代中国”都是国博的常设展览,其中,“古代中国”展览的讲解词大约8万字,为方便记忆,他常常走到国博地下一层1.7万平方米的展厅,对照着2520件文物,边看边记。

     

        然而一个月后的现场考核被袁硕形容为“一塌糊涂”,据他回忆,“刚开始有很多观众跟着我,可是我说得磕磕绊绊,讲到朱元璋货币改革的时候还忘了词。有人悄声议论,‘这个讲解员讲得不行呀。’”

     

        这次经历,让这个追求上进的小伙子初次尝到了挫败的滋味。他开始思索如何能讲得精彩。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袁硕认为,优质的讲解内容既要有干货,还要能激发观众的情绪。

     

        而单纯有干货,在袁硕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特别平淡地介绍干货,那观众朋友不会被调动。我们是社会动物,而社会动物总是需要共情。情绪,无论是恐惧、悲伤,还是喜悦、开怀大笑,基本上就是智人的常态。”浏览袁硕在知乎的5篇专栏文章、89道答题,其内容情感渗透度极高,他既写过口吐黑血的埃博拉病人,也写过手提人类头盖骨的食人魔。留言板中,有网友惊呼,“简直把历史活生生讲成了惊悚小说!”

     

        看过袁硕《进击的智人》演讲视频的观众,也无一不对其“相声式”的讲解印象深刻。对此,袁硕解释道,“这种讲解方式可能跟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关。北京人说话很喜欢抖包袱,我父亲就很幽默,说话能拐个弯儿的,就绝不直着说。”袁硕自小就看《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平日喜欢读王朔、刘震云的小说。用袁硕自己的话,就是“这种东西进入血液和我一起生长,久而久之长在了身体里,逐渐在讲解和表达上就成为了一种本能。”

     

        坐了五年冷板凳

     

        学识渊博的袁硕,却是地地道道的理科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系。应聘到国博完全是机缘巧合。“大四那年,我偶然经过学校体育馆,发现了国博的招聘活动,”袁硕回忆道,“我想都没想,整理一下衣服就进去笔试了。”

     

        笔试是一份文史知识类的考卷,袁硕平日就注重文史积累,因此轻而易举完成了考卷,取得了面试资格。面试中要求背诵一首古诗,他就背了一首很偏的《送日本国僧景龙归》,可谁知却在最后的英语翻译环节出了错,袁硕以为自己没戏了。

     

        但是第二天,出人意料地,他接到了通知录取的电话。2011年7月1日报到这天,他领到一枚写有数字1997的方形徽章,成为国博第1997号员工。同时,他立下志愿:要成为全国最优秀博物馆里最优秀的讲解员。

     

        但之后的工作却令人心灰意冷。“工作中当然遇到过打击,主要是我的讲解方式太怪了。”袁硕说道。他曾写过一个地中海文明的讲解词,刚拿到任务,就热情洋溢、情真意切地写了13000多字。可最后拿到终稿,他失望地发现,自己那13000字被删得面目全非,只剩3000字还在勉强苟延残喘。从那以后,他就很少碰讲解词了。

     

        2013年的业务考核更是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考核中,国博请来史学专家、讲解员专家做评委,要求参与考核的三十多名讲解员自由选择一件文物,对其写出讲解词并现场讲解。袁硕选择了明朝抗倭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官员给明朝政府写的一份歌颂明朝的卷轴。以这件文物为中心,他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壬辰倭乱的故事。

     

        但评委却对袁硕的表现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的讲解形式不适合展厅讲解;有人却认为他讲得生动活泼,打出了高分。最终,十名优秀讲解员名单上没有袁硕的名字。总结会上,他被批评为“没有搞清楚讲解和讲故事之间的差别”。袁硕无数次觉得自己真坚持不下去了,甚至都拟好了辞呈。

     

        毫不掩饰锋芒

     

        成名之前,为数不多令袁硕兴奋的事情,莫过于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那天本来应该是馆里的一位领导去给北京十二中初一初二的学生讲课,但是上课时间跟一个重要的会议冲突。

     

        于是领导找到袁硕,说,“你不是私下开发过一些专题课程吗,你去讲吧。”谁知讲课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学校老师同学都问,“您后面还有没有别的课程?”其实袁硕当时并没有准备其他课程,但他觉得要抓住这个机会,就立即回答,“有,还有。”就这样,他去讲了第二节课、第三节课,形成了之后的系列课程——《进击的智人》《命运之路》《天启四骑士》。

     

        紧接着,2016年7月袁硕在知乎上以“河森堡”为名,开始做收费的直播课程。谈及此,袁硕坦言,“这个机会的到来完全是始料未及的。”一次,在完成了国博讲解的日常工作之后,一名游览者当即说道,“我是知乎的员工,觉得您刚才讲解得非常好。您能不能来我们知乎做一个live?”看到袁硕不解的眼神,对方解释说,“就类似于在网上给别人上课,也能收费。课程品质越好,看的人越多,自然收入就多。”

     

        回到家中,半信半疑的袁硕先买了一期别人的live,听过后,他的信心上涨了不少,“挺简单的,就是把我展厅里的工作放到网上。”就这样,工作之余,袁硕开始在知乎上活跃起来,仅用半年时间,就被网友评为“在知乎不能不知的40位历史大神”——位列第十二。这半年中,他仅回答了87个问题,做了3次直播,发布5篇文章,却获得了277752次赞同,29094次感谢,59022次收藏。

     

        2016年11月,他应邀参与录制节目《一站到底》,节目中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甚至故意先把题答错,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用他的话说,“反败为胜才能显出我的厉害。”有人记住了他答题时拳击的姿势,有人却批评他太张狂。事后,他说,“我没有拍摄经验,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在镜头里呈现出的是什么样,还觉得自己可厉害了,其实特别欠打。”

     

        成名后,袁硕承认自己“害怕平庸,渴望被关注”。自小就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至于“厉害”的标准,他说,“之前我认为厉害就是什么都懂,武艺还特高强。但现在还得再加上两条:有存在感,有钱。”

     

        袁硕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名望”“金钱”的欲望,他坦诚地说,“之前我低调了五年,现在,我的身体里好像充着一股子劲儿,所以即便枪打出头鸟,我也要出头。”

     

        请他描述一下现在自己的心态,袁硕想了想,说,“我是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人,特别没出息,所以刚出了一点小名,就使劲儿嘚瑟,满地打滚,上蹿下跳。但我有一点好处,就是我知道自己在膨胀。要是我不知道,这就危险了。”

     

        (《北京青年报》3.27 王若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