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

    过去的好“食”光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01日   02 版)

        我家是一个“土八路”式的家庭,对待生活历来有一套自己固定的程式。

        我们的家传是:“吃要一流的,住要二流的,穿要三流的”。这是我父亲的治家方略,他对此贯彻得不折不扣,非常到位。比如:在1960年代钱还很紧张的时候,他每周回家一次,那一天,我们全家就会去青岛的一家老字号餐馆吃沙锅。而我们家长期以来家徒四壁。

        现在的人对吃已经讲究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但无论现在的“饕餮大宴”怎么翻新,比起过去的吃来,总是觉得里面缺少些东西,甚至还有暴殄天物的愧疚感。尤其是去到海鲜馆里看到鲍鱼要到几百元一只,就更使我想起小的时候用鲍鱼喂鸡的特殊年代的吃来。

        真的,我说的决不是谎言。

        小的时候,我的家乡青岛栈桥一带,捞到鲍鱼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只要碰上落大潮,往小青岛的方向去,是会有惊人收获的。如果你有亲戚在团岛的海上飞机场里住,海上机场的礁石堆里捞鲍鱼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稀松平常到鲍鱼肉可以挖下来喂鸡,小孩子们更看重的是鲍鱼皮,学名叫“石决明”的,那是一种药材,药店里收购的。用鲍鱼皮换上几毛钱,可以买很多的冰棍吃,奶油冰棍才5分钱一支。谁也不会想到时隔二十几年,鲍鱼会是海鲜中的大菜。

        有关吃,记忆中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父亲做的萝卜炖肉汤。

        70年代的肉是凭票供应的,一家买两角钱的肉就可以包一次水饺。可肉票到了我父亲手里,总能吃出深刻印象来。那一天是星期天,母亲不休息。父亲说,咱们今天糊弄糊弄吧。我和哥哥听了都很兴奋,父亲只要说“糊弄”,那就是要大吃的意思。实际上是父亲用一斤肉做成萝卜汤。做法很简单,就是将肉切成大块丢到锅里煮,等到肉已经煮好的时候,便把一尺多长的青萝卜抱在怀里,用菜刀往锅里削。那架式有些像山西的刀削面,但气派却是棒极了。正好碰上哥哥的一帮同学来玩,都围在锅旁看我父亲抱着青萝卜往锅里削,大家觉得好玩极了,谁也没有见过把饭做得这样有气魄。眼见着萝卜越煮越绿,鲜而香的味道也弥漫了整个楼上。不用说,那天的萝卜炖肉,是我们记忆中最好吃的。

        事隔几十年,那天在我家吃过萝卜炖肉的有一个成了全国著名的大律师,成就显著,据说吃过黄金宴,就是把黄金做成金箔洒在菜上。但他每次到我家,只要吃饭,就提那顿萝卜炖肉,也说是他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道菜。

        贫乏的生活中也有浪漫的插曲。我们家最浪漫的吃是在公园里。说好星期天要去公园,母亲会提前蒸好葱油饼,拌点儿小凉菜,再炸点儿花生米,用饭盒盛着,便是我们家的游玩野餐。

        到公园门口,是我和哥哥要爸爸请客的好时候。我们会拉着父亲的手嚷着,爸爸请客,爸爸请客。爸爸请客很简单,就是给我们每人买上一罐头瓶的散装啤酒喝。5分钱一罐头瓶,我和哥哥一人来上一罐头瓶,一仰脖就喝完了,把周围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据说我在5岁的时候就这样喝,现在想想父母也挺八路的,一个患过肝炎的小女孩能这样喝酒,就是在以出啤酒闻名的青岛也是罕见的。可见父亲“吃要一流”的治家方略是贯彻到位了。

        这样才算拉开了野餐的序幕,中间的玩耍都不记得了,好像出去就是为了吃。等到把所有的野餐摆好后,父亲便掏出了小刀,起身在周围的小树林里挑笔直的小树枝折断,再用小刀将树皮刮去,露出萝卜青色来,做成树枝筷子,夹菜的时候会有很清香的味道。这种做法现在是要罚款的,但在那个连人的尊严都没有的特殊的岁月里,父亲用这种方式给了我们一个既有趣味又有意义的童年,使我们身心健康,能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算父亲的贡献吧。

        正是有了过去的“好食光”,才使我们对今天的吃又格外地珍惜和挑剔。从对人的实际意义来说,父亲的饮食方略还是很有战略意义的,毕竟,穿的和住的,多半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吃是纯粹自己的事情。所以,我还是记着父亲的名言:“吃要一流的。”

        (《记忆的首日封》文汇出版社 于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