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18日   06 版)
    霜筠图(中国画) 吴昌硕

        竹与绘画的结合,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两段佳话,耐人寻味。

        在静物之中,竹的品性尤为特殊——它虽然像树木一般挺拔坚硬,但却“茎中空、无年轮”,故此,那股介于草木之间刚柔并济的神韵,是历代画家“望竹兴叹”的原因。

        唐代以前,即便是描绘“竹林七贤”的画作中,背景也只是松、柏、柳、槐,以及一些无名的阔叶树,鲜有竹的出现。之后竹画逐渐兴起,唐代画家萧悦和北宋画家文同尤为出名。文同爱竹,到了“深入竹乡,以竹为妻”的地步,并开创了中国画史上的“湖州竹派”,而他的画竹心法被苏轼盛赞,后凝练为家喻户晓的成语——胸有成竹。

        在苏轼看来,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以致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而文同画竹之所以丰神飘洒,则在于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可见,文同画竹不是边看边画,而是在脑海中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一旦下笔,便一蹴而就、一气呵成。

        随着唐宋画家的探索和积累,元明时期,竹画日益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到了清代,画竹名家郑板桥却对前辈立下的规矩作出了反思。在他看来,画竹“总要以气韵为先”,只要能把这美感表现到位,至于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竿之粗与细等,都不必过于计较。

        以气韵为先的理念,在“扬州八怪”的竹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除郑板桥之外,金农喜欢观摩竹影,名作《潇湘风竹图》中的竹叶好象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给人以忽看不似画,侧听有秋声之感。再后来,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接续着这种画竹理念,其中,吴昌硕首开引“金石之气”入水墨写意的先河,将石鼓文以及篆刻的运刀、章法、体势揉进竹画,使笔下竹叶犹如篆书之撇捺,苍劲庄重。概言之,这些千奇百怪而“不失为竹意”的佳作背后,是另一种画竹的理念——胸无成竹。

        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重点都在一个“成”字,但差别在于,前者之“成”是整体、完成之意,而后者之“成”则是成例、成见之意。胸有成竹所强调的,是画家要有整体感,不能把竹子视为竿、茎、枝、叶简单的组合;而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画家不能被已经形成的规矩所束缚,失去艺术的想象力。画家只有具备了整体感和大局观才能不为物所役,摆脱呆板的“匠气”;而只有做到胸无成见,才能不为人所役,从而捕捉到自然的“灵气”。因此,“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共同体现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艺术追求,这“一有一无”便自然是一个道理。

        (《光明日报》2.19 天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