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07日 星期二

    羞于启齿成反家暴最大难题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07日   01 版)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一周年。法律规定,当事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时,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数据显示,从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全国法院共发出498份裁判文书涉及“人身安全保护令”。作为一部年轻的法律,反家暴法也面临受害人“羞于启齿”、举证难、认定难等问题。

        “公众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不愿意把家事说给外人听。”律师陈蕊伶说,她代理的4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受害人有的常年忍受家庭暴力,被打的程度一次比一次严重,沉默反而纵容了施暴者。

        另外,举证难也是反家暴的一大关卡。民事诉讼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受害者往往缺乏保留证据的意识。陈蕊伶说,她代理的一起案件,当事人被打了十几年,由于没有证据,错失了很多维权机会。

        北京房山区法院河北法庭负责人付玉琳表示,不少当事人有一种误区,认为家庭暴力次数越多,越容易认定为家庭暴力。实际上,司法程序注重通过证据认定事实,哪怕受害人只遭受了一次家庭暴力,只要拿得出证据,法院就倾向于认定构成家庭暴力。

        反家暴涉及多部门联动,在调查取证环节,受害人需要公安机关出具验伤介绍信、对施暴者出具告诫书,但有的基层派出所对这些工作不了解,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即便发出了人身安全保护令,也需要街道、居委会等配合执行。

        基层社工、律师发现,发生家庭暴力的并不仅是家庭成员赌博、吸毒、经济困难的“问题”家庭,也有中等收入的普通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很多家庭暴力的问题,起因是情感、亲子教育观念差异,开始以为只是寻常小事,不以为意,慢慢就变成无法沟通,相处模式僵化,进而演变成暴力问题。”东莞社工杨暖榆说。

        业内人士认为,家庭暴力不是仅靠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最终还要回归社会层面对症下药。

        (《新华每日电讯》3.1 毛一竹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