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2月03日 星期六

    难得糊涂说板桥

    《 文摘报 》( 2016年12月03日   06 版)
    郑板桥“难得糊涂”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

        郑板桥虽然落拓不羁,济世之志却未泯灭,四十岁前后还在为功名奔走。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经过后来的焦山苦读,终于在乾隆帝即位那年(公元1736年)赴京应试,高中进士。在那个时代,“学而优则仕”是通行的法则,郑板桥考上进士后又苦等了五年。直至乾隆六年,在他年轻时所结交的一位亲王的引荐下,他才被外放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

        郑板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大家莫名其妙,他解释说是“出前官恶习俗气耳”。范县百姓对官府避而远之,小小衙门倒也清静。郑板桥无所事事,作画观花,饮酒解闷,醉后不免引吭高歌。声音传到门外,引起衙役议论,说这个新来的知县有些癫疯。郑板桥此后就改在黄昏喝酒,酒后即睡,自谓“糊涂”。

        “糊涂”郑板桥办事公道。有个姓李的四川籍学生,在院试中考了第一名,但考生们因他不是本地人,不准李生赴乡试。李生找郑板桥哭诉说已迁居范县十七年,如果要回原籍应试,路途遥远,蜀道难行。板桥立即报告,请求解决,反而被诬说“私有所询,乖违公义”。板桥哑巴吃黄连,有苦没处说,只得忍痛将他除名。但郑板桥是个爱才之人,为了李生的前途着想,就把他收做画徒,带在身边悉心栽培。

        范县崇仁寺和大悲庵邻近相对,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村上人因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抓来见官。郑板桥看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且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们,有两句云:“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其风趣幽默由此可见。

        去官以后,郑板桥人书俱老,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定居扬州以卖画鬻字为生,往来于南京、镇江、兴化之间,与同道们书画往来诗酒唱和。这段时期里,郑板桥身边渐渐聚起了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汪士慎、罗聘和李鱓等人,渐渐地就形成了“扬州八怪”这么一个艺术流派。

        乾隆二十二年春节刚过,在扬州西方寺前,郑板桥别出心裁地打出了笔榜,即卖字画的润笔,标准为: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可以想象,当年郑板桥润格的公布在扬州城内引起了多大轰动,一时间他本人成了议论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有之,但更多的人则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书画市场上的这一悄然革命。

        郑板桥的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有气冲霄汉之感。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诡谲,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他的笔法和书法结体来自于他的苦习,他的章法则来自于生活细节。他黄昏时经常在扬州街头漫步,看到一群群的孩子当街玩儿着倒铁钉、抓石子的游戏。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蕴融入章法,于是在他的书法中呈现出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韵味。

        (连载三)

        (《笔墨烟云》丁建顺 百花文艺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