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迪伦不仅是歌手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25日   03 版)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

        只出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一本回忆录的诗人歌手鲍勃·迪伦成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一揭晓,立马引起争议。

     

        他是一位顶级诗人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鲍勃·迪伦,很多人不约而同问道,一个民谣歌手凭什么得诺奖?

     

        我认为,迪伦获奖虽然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迪伦是歌手,他不仅是歌手,更是一位出色的民谣诗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首先是一个诗人,而后才是一个音乐家。有批评家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有人甚至评价他是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但最重要的,他是一位顶级诗人。

     

        他曾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歌词合集《歌词:1962-2001》,而早在1971年,他就出版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他还是位传记作者,2004年,他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登上《纽约时报》年度榜,还被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媒体将其与《在路上》相提并论,赞其写作手法直追普鲁斯特。2007年,普利策奖将特殊贡献奖献给他,尽管大家公认“迪伦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

     

        “提名迪伦小组”

     

        在诗人欧阳江河看来,就在吉光片羽的原创歌词后面,隐藏了大的历史叙事,就诗学和心灵的巨大的范畴而言,迪伦用民谣做的事,远比同时代的其他民谣歌手,也远比艾略特定义的精英诗人要广阔。“对迪伦而言,这个范畴,这个内在风景之精神场域,是由他与惠特曼、金斯堡、兰波、波德莱尔等现代诗人的深度联系构成的。”

     

        这并非虚言。正是金斯堡最早给迪伦戴上了“顶级诗人”的桂冠。而在有些人看来,迪伦获诺奖也可谓向金斯堡等前辈诗人的致敬。金斯堡回忆说,他从印度回到美国西岸那会儿,有人给他放了张唱片,当他听到那首《暴雨将至》,他哭了出来。“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事实上,也是金斯堡和另一位采访迪伦多次的英国记者John Bauldie,于1996年根据诺奖委员会要求筹建了“提名迪伦小组”,随后更多学界权威加入该小组。同年8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向媒体宣读了金斯堡的推荐信:“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超出“通俗”艺术界限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外界对迪伦的创作多有褒奖。1976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他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他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但这些赞赏没有使他沦陷,他自我调侃道:“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某种意义上,迪伦说得在理。自《像一颗滚石》出版后,他鲜有新作问世,以致他获诺奖,在一些人看来,也是诺奖委员会近年来标新立异所致。但在另一个意义上,恰恰是迪伦把一种文化从遗忘的深渊里解救了出来。鲍尔在他的推荐信中,就强调迪伦在当今时代“使诗歌回归到它原始的传诵方式”“在他的音乐诗篇里,他已经复活了游吟诗人的传统”。鲍尔竭力表明,迪伦的歌词只不过是回到了诗歌的源头。另一方面,他还申明迪伦的精神影响来自于波德莱尔、萨尔蒙和兰波,而他的歌词其实包含了大量的学院式文学文本,其作品中具有非凡创造性的象征主义足以和兰波、叶芝相媲美。“他的作品在整个世界被广泛地翻译、传唱,但它显然已经超出了‘通俗’艺术的界限。”

     

        而在迪伦,民谣无关雅俗,只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诗意的歌词则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实际上,也不妨把迪伦的自传看成是诗歌的延伸,是他用散文笔调写成的诗。也因为此,迪伦确如诺奖颁奖词所称,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

     

        (《羊城晚报》10.16 傅小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