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来自蜂窝煤的温暖记忆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25日   05 版)

        9月25日,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发布,蜂窝煤与北斗导航卫星、虹桥交通枢纽、南京长江大桥、手扶拖拉机一起荣获经典设计荣誉提名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蜂窝煤的起源

     

        蜂窝煤是北京人为一种圆形的、上面如蜂窝般均匀布局了12-19个通孔的煤球起的一个漂亮名字。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叫法,如:藕煤、煤饼等。蜂窝煤的名字是北京人起的,但却不是北京人设计的。蜂窝煤的真正发明人是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名叫郭文德。

     

        郭文德1916年出生在河北景县四里屯村,1937年开始从商。1949年的一天,他随东家到北京,在客店里,他受到火苗从封炉子捅的眼里向上冒的启发,联想到当年日本邻居用的煤炉,萌生了制作一种既方便又好烧的新煤球的想法。回到德州后,按照脑子里的想法,他与另外两个老工人一起,反复推敲,初步制造出一个加工大煤球的机具来,又从煤球的配料上做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大煤球终于诞生了。

     

        郭文德的儿子郭春伏也证实,父亲在1950年生产这种煤球之前,受到了日本邻居的启发:“据他(郭文德)说,当时在北京住的时候,他有一个邻居就是日本人,夜里用湿炭封煤炉,会戳一些眼,是为了第二天不灭,而且第二天上面那一堆煤还在燃烧,燃烧得比较充分一点,所以他当时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受了启发,就开始琢磨研究设计蜂窝煤。”

     

        郭春伏的说话,在天坛公园原总工,现年78岁的徐志长先生的回忆中得到印证。他讲到:日本投降前我曾见到一些日本人居京家属,使用小铁皮或陶炉做饭,炉子就放在低矮的榻榻米上面,炉内烧蜂窝煤。他们有一铁模具,像圆形盒子,各户自行将煤末过筛加土和水,装入模具捣实,然后扣出晾干,那时蜂窝煤直径大、薄一些。

     

        搬煤是个体力活儿

     

        上世纪90年代前,每个家庭、机关都要在能遮风避雨的有限空间里,尽可能堆放起数以百计的蜂窝煤来备用。那会儿作为引火用的引炭是一毛一/块,大小蜂窝煤则是两分四和一分六/块,这几百块的煤钱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

     

        运输蜂窝煤对家庭来说是一项重体力活。居住平房大院的人家还好说,送煤的三轮车能就合着挤进窄小的地方,将蜂窝煤搁在离家最近且不碍事的犄角旮旯处,堆放好就算是一步到位齐活了。而住楼房的住户可就没这么幸运了,送蜂窝煤的工人只是给你把煤摆放在楼门口,甭管你家住在几层楼,都要自己二次搬运。

     

        送煤工有块搬蜂窝煤用的托板,胸前还有块皮革的大围裙做防护,不怕上衣被脏兮兮的煤饼给蹭黑。自家搬运没这两物件可就费事了,有用菜篮子往上提的,也有用搓衣板来往上端的,还有放在筐里往上抬的,赶上哪家缺少壮劳力就惨了,只能是将就着一摞摞地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往家挪。

     

        生炉子是个技术活儿

     

        生炉子、引火、拔烟、燃火和封火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摸不着门道的人遭罪不说,还会牵连许多人家呢!焖米饭时火灭了,为了不让饭夹生,还要央求借别人家闲下来的炉火使,用后还要主动还给人家一块蜂窝煤作为答谢。若是赶上谁在下班回家做饭时用劈柴点火生炉子,那可就热闹大了,烟熏火燎,呛得楼道上层住户们都睁不开眼睛,更别说是做饭炒菜紧忙活了。邻里关系处得好的人家,用完了火会借给缺火种的人家一块还没燃尽的蜂窝煤,这样就可以避免生火点炉子时的那番困苦与受罪。

     

        每天晚上,各家都会派出封炉火技术最高的人来操持这等技术活儿,而有些手潮的人家,就不得不多买些引火用的蜂窝煤来解决,引火蜂窝煤要比普通燃煤在价钱上高出许多,一般人家都承受不起。各家每过一年半载的就要彻底修理一次炉膛,用煤场买来的耐火土和泥砌炉瓦,直到有了标准炉瓦后就省些事儿了。

     

        (《北京日报》10.12 张广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