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10日 星期六

    《夜巡》:由被耻笑到镇馆之宝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10日   06 版)
    伦勃朗 《夜巡》

        164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由城市自卫队员“众筹”定制的巨幅画像,正成为上至贵族客厅下至市井茶肆的笑料。

     

        16个自卫队员想请画家把他们穿着华美军服的荣耀形象永久地留在画布上,高挂在市政厅墙上,供后代仰望。可是这个画家却画了什么呀?有的人被光照着,有的人被塞在暗影里,这个头盔遮挡面目不清,那个只露了一个肩膀半拉脸。画上怎么多出了好多路人?前排腰间拴只鸡的小姑娘是谁,她付过钱吗?……每人100盾的AA制啊!这个混蛋画家不但是个违约的乙方,还是个脑子不清楚的神经病,告他,必须的,把钱要回来,还要让他明白,别再想在阿姆斯特丹混……纷纷扰扰之后,自卫队员如愿以偿出了这口恶气,而坚持不修改的画家不仅失去了他该得的部分酬劳,也失去了他原本为人尊敬的生活,开始了穷愁潦倒的苦日子。这个画家,就是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1606年7月15日,伦勃朗出生在荷兰莱顿,是家中的第6个孩子,父亲是磨坊主,母亲娘家则是面包师。1620年,14岁的伦勃朗进入莱顿大学读法律。但他对学业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很快就退学了。他只想当个画家。还在童年时,他就发现了光与影的神奇——在自家磨坊的风车转动起来的时候,他已经参悟了这个秘密。“画画不过是观察,看到什么,就把它们画下来”,这是他最朴素的绘画思想。23岁那年,当地名流康斯坦丁·惠更斯老爷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才华,将他引荐给了荷兰执政腓特烈·亨利。凭借着来自大人物之间的口口相传,伦勃朗的订单源源不断,成为那个时代里典型的“成功人士”。1642年,当他签下一个大订单时,他已经有了更新的构思——他就像一个舞台上的导演,禅精竭虑地安排16个自卫队员的位置和动作,小心翼翼地处理光影、色彩。

     

        约安尼斯·约翰·凡·隆恩是伦勃朗的家庭医生,也是最早看到这幅画的人。他在日后的回忆录里记录下了自己当时因为震撼而目瞪口呆的激动。伦勃朗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解了画的由来和构思——

     

        “这些人的父辈或祖父,都是遭受绞刑、火刑和车磔刑的房屋粉刷工人、烧酒酿造工人和鱼贩子,都是为了良心上过不去的事情,为了跟卖酒卖鱼或粉刷房屋毫不相干的事情起而战斗的人们,岂不知他们在市政厅各位官员的统治下,仍和在国王的统治下一样需要战斗。他们身上有一种使他们显得优秀而高尚的东西。既然有,我就要找到它,把它画出来。

     

        “这是城市自卫队正在离开武器库,前去执行一项任务的一刹那——一切还都异常混乱,一个老头儿在击鼓报警,有些士兵在摘取短矛,另一些士兵在整理枪支,小孩子和小姑娘正从士兵们的膝下钻出来,还有每次出巡必然要来的一条狗,它往往夹杂在行列的中间,这里有一个人是领袖,是个信心百倍的人,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他从容不迫地稳步前进,因为他了解,无论他做什么,其余的人都会奋起追随。

     

        “你喜欢我给尼古拉·杜尔普所画的肖像。但在那幅画上,我画的并不是正在讲授解剖学的一个有学问的医生。我是打算使那幅画具有较广泛的意义——较‘抽象’的意义,我打算画的是科学,而不是一群科学家。正像在现在这幅画上一样,我尽最大努力,使观众对‘市民的义务’产生一个印象,而不是让观众看到一些各做各的琐碎事情的互不相干的市民。”

     

        但伦勃朗没有料到,他这种“艺术布局方面的新变革”,这种“把思想贯穿于色彩之中”“把感情变为光线和阴影”的尝试,竟然成就了一场轰动全城的“笑话”。

     

        300多年过去了,这幅历经耻笑、切割、烟熏、水泡、甚至被泼过酸液的巨幅油画,如今早已是荷兰国立博物馆镇馆之宝,成为荷兰的民族文化名片,人类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这幅画,后来被命名为《夜巡》。

     

        (《文汇报》8.31 陈晓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