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06日 星期二

    换房记忆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06日   05 版)
    换房市场

        住房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长久的话题。

        如今的上海人聚会聊天,七绕八绕总会说到住房的话题。事实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聚在一起也谈房子,不过那时候谈的是换房,而不是买房。因为那年代住房还没有商品化,老百姓都是租公家的房子住,没有私人产权,只能交换居住权。

        现年70岁的梁智老先生退休前担任上海市卢湾区某小学校长,他有过4次换房的经历。他的换房故事说来话长,但他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第一次换房经历。

        那是1986年夏天,7月11日,这一天受第7号台风的影响,上海出现龙卷风和暴雨,部分房屋倒塌,2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重伤。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中,梁先生还是走进了风雨。因为就在这一天,他刚好约了一个与他交换住房的人在淡水路见面。换房这件事情值得梁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去赴约吗?那个年代的上海人都把换房当成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不但梁先生如约而至,他的换房对象马师傅同样也没有失约。

        梁先生回忆:“就在淡水路上碰头的,大概是晚上七点钟左右的时候,我和小马师傅就凑到一起来谈换房的事情,这里是上海自发形成的马路换房市场之一,人最多的时候,整条马路都挤满了想换房的人。”

        因为那年代住房还没有商品化,还不能买房,老百姓要解决自己住房的困难,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单位里福利分房,第二就是老百姓互相换房。梁先生说:“那时候我们那个教育系统也开始造房了,按道理说,应该分我一套大一点的新房间,然后我把自己住的小房间交给单位。但是因为僧多粥少,分到我的时候新建的大房间没有了,领导就和我说,再增配我一个小房间。你自己到外面去换房子去,想办法把两个小间换成一套住房。”

        马师傅回忆:“大家各取所需,我单位分给我一间房间,房间的面积有12个平方多,还有个阁楼,但是那里没有煤气,要用煤球炉,离我小孩学校也很远,不方便。”梁先生则说:“我那房子比马师傅的那间房要小,但是有煤气的。我们就冒着那天的大风大雨相互看房,后来就把手续办了,把房换了。”

        梁先生回忆,那个年代要把房子交换成功真的比找对象谈恋爱还要难,谈恋爱要讲门当户对,换房子也要讲门当户对。虽然那时候房子不能买卖,但是房子也是有“身价”的。“你要提高换房的成功率,首先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所谓的门当户对呢,就是你必须要知道你房子的‘身价’是多少,那时候你放弃一个煤气可以在面积上增加4个平方,如果你放弃一个抽水马桶,卫生设备,可以多换2个平方的面积,这是有行情的。还有地段也有关系,是上只角还是下只角。否则是谈不拢的,因为谁都不肯吃亏。”

        对于上海老百姓自发的马路换房现象,当年市政府是默认的,因为当时无论是政府或各企事业单位,还不能提供足够的福利分房的房源,所以老百姓这种通过换房来改善居住条件的民间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政府还因势利导,创造条件,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地帮助老百姓换房。各区的房地局纷纷举办换房会。据统计数字,仅1985年到1990年间,上海的房管部门就举办了1000多场换房会。

        (《百姓生活记忆上海故事》学林出版社 上海影像工作室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