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当街画进了美术馆

    《 文摘报 》( 2016年07月16日   06 版)

        在走进美术馆之前,不少观众都怀揣着兴奋与好奇。街画到底是什么样的?街画与中国又有哪些联系?

     

        世界街画已有70多年

     

        第一幅街画到底是谁画的,又画在什么地方,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街画,一开始被称为“涂鸦”。当初可不像今天这样受欢迎,它可是纽约警察头疼的对象,因为涂鸦的痕迹遍布纽约,尤其是在地铁里。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涂鸦因为与商业的结合,蜕变为街画。街画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技术层面也不断丰富。从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和柏林墙,街头艺术运动像燎原之火,劲头十足。

     

        街画在中国

     

        街画是纯粹的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时间并不长。它最早由张大力带入中国。机缘巧合,因为自己的意大利女友,张大力认识到了街画的精彩,回国后在郊外的废墟地带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后在21世纪初始之时,香港的MC仁把嘻哈文化(包括街画)推广至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内地地区,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街画通过BBS论坛聚集了人气,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

     

        北京最早的街画团队是“观音”和“北京喷子”。在这次展览中,“观音”也献上了他们的“中国风”作品——一个打碎的观音瓶。所谓“不破不立”,在打破常规与树立典范之间,他们取得了良好的平衡。这一作品也是他们团队成立10周年的大献。

     

        街画这一舶来品,在中国尽管只有短短20年,发展势头却极其喜人。

     

        街画的公共性

     

        街画,区别于架上绘画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它矗立街头,每天接受无数行人的注目礼。它注定要活在公众的视线里,天然具有和公众交流的性质。

     

        中国公众对于街画的认识还不够多,这和街画的推广工作甚少有关系。但是一旦将其带进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的中国市民感受到它的美好,将是生活质量的微小提高。

     

        街画可以说话,能成为传达思想的绝佳场所。“视觉美”与“精神美”的统一,是街画的追求所在。

     

        街画是嘻哈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对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来说都不算特别陌生。但是将其带入农村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大家抱以一定的期待。

     

        此外,关于街画还有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原本属于街头的艺术,为什么要走进美术馆呢?

     

        街头艺术的确是来源于街头,但是随着街头艺术运动的发展,街头精神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哪一条街哪一个路口,它所蕴含的自由、随性,不应该被框架于某个地点。而美术馆,也仅仅是将这街头精神向大众传播的中转站。街画走进美术馆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街画建一个温室将其保护起来,而是要将它推向更广阔的世界,经受时间和大众的考验。

     

        (《北京青年报》7.12 潘小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