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2月16日 星期二

    文化基准线决定创新潜力

    《 文摘报 》( 2016年02月16日   06 版)

        所谓的文化基准线,即一个地区所有人群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各类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靠前的国家,其文化基准线也普遍比较高。

        创新是一种源于知识的突变反应所带来的结果。没有知识是断然不可能有创新出现的,尤其是在当代,基于知识的创新已经成为创新的常态。而一个地区的文化基准线则代表了当地的整体知识水准,如果文化基准线过低,则导致知识的突变反应很难发生,即便发生了也很难存活。创新的实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展开链条:从最初想法的提出到最后的实现,这期间所有的环节都与当地文化基准线有关。

        更为重要的是,新观念、新想法的产生与知识之间的竞争存在密切关系,文化基准线高的地区容易在群体之间形成共识与协作,从而更容易推进知识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最终从更大范围上促进了知识的生产与扩散。

        而国内的文化基准线的实际分布情况为:文化基准线最高的北京也仅有11年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最低的西藏才有接近5年的教育水准。这种文化基准线肯定无法支持全面开花式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大体可以把国内的文化基准线分为四个区域,他们分别对应着创新领导型区域、创新跟随型区域、中等创新型区域以及创新追赶型区域。对于前两类区域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创新发展战略;对于后两类地区则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资源应该向前两类地区配置,后两类地区则需要慢慢提升文化基准线。

        (《中国青年报》2.2 李侠 周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