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有关取暖的那些事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08日   05 版)

        ■马建红

        十一月初的一场雨雪,一下子把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了很多,冷得让人猝不及防。

        我的故乡在山西中部农村,小学校那四面透风的校舍里的寒冷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仍不寒而栗。村子附近有一座化肥厂,在焦炭烧锅炉后剩下的煤灰中,还会残存大量的煤球,于是学校就组织大家去捡,捡煤球的工具就是小耙耙,不过我们叫它“抓抓”,这名字有力、形象而极富动感。当用“抓抓”刨开煤灰捡到煤球时,大有一种掘金的欢欣和快意。

        每天早上生火的责任由值日生来完成。大家先在炉子里放上一层易燃的茅柴,再加一层劈柴,当火苗慢慢窜上来的时候,就加上黑炭或煤球,教室里就慢慢暖和起来了。炉子往往在第二节课后就弱下去甚至灭了。我们熬到放学回家,头一件事就是坐上热炕头。

        上了高中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汾阳中学是一所由美国人建的教会学校,我们上学那会儿教室还是一排排平房,冬天取暖设备是用大汽油桶改装的炉子,有专门的校工负责生火,火烧得太好,总让人昏昏欲睡!不过宿舍就有些美中不足了。高一的时候住的是有些年头但也有些斑驳的木质老楼,没有暖气,大家晚上用铝制饭盒打水回来,准备早上洗漱用,结果第二天会发现牙刷和牙缸已经冻在了一起。

        上大学时来到济南,济南的冬天有时候也会下很大的雪,大到能压断树枝。关键是宿舍里没暖气!那个年代的学生,大都喜欢上教室或泡图书馆,因为那里才会有暖气。学校给学生宿舍装暖气是在我们大二时的那个暑假。

        留校工作后,发现教工宿舍仍然没有暖气。那时候的蜂窝煤凭票供应,早上4、5点钟就得蹬着三轮车到煤店排队买煤。那时候大家都住筒子楼,取暖也是互相帮助,谁家的炉子灭了,用特制的钳子夹一块煤,到邻居家里换一块儿烧到一半的,回来引燃自家的炉火,这种简单的“以物易物”的“抱团取暖”,也使筒子楼里的生活平添了些许温馨。

        (《北京青年报》11.1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