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喜欢谬托知己,是国人陋习之一。“谬托知己”,指本与某人不熟或不认识,却对人谎称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当然,被谬托的对象都是名流大家,炫耀与他们的关系能给自己脸上增光。
一般来说,名气越大,影响越广,被谬托知己的概率也就越大。民国时期,胡适红得发紫,名扬中外,许多人都以结识胡适为荣,而那些没机会与胡适结交又虚荣心强的人,就每每把“我的朋友胡适之”挂在嘴边,以至于这句话成了当时的流行语。好在胡适脾气不错,即便听到有人谬托知己,也从不揭穿,只是宽厚一笑。
名扬海内外的潮剧表演艺术家洪妙,在回忆录里记了一则趣事,他因在戏台上男扮女装,许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女性。一次参加朋友聚会,有一位厚脸皮的客人谬托知己,大吹他与洪妙如何熟悉,夸洪妙如何温柔漂亮,弄得洪妙哭笑不得,只好悄悄离席而去,他生怕有朋友说破了让那人尴尬。
现如今还是如此,但凡有名气很大的人物去世,一定会有大批纪念文章面世,其中固有真情实意的怀念,栩栩如生的回忆,也有不少谬托知己的伪纪念文章。有的只与逝者见过一面,就说是相识多年的老友;有的从来没与逝者有过交集,但也能把纪念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好像与逝者有多熟似的。
谬托知己之风,在官场上也很流行。常见一些官员在公开或私下场合里很亲切地称呼那些比自己高得多的官员的名字,还都把姓去掉,似乎他与高官热络得要命,像亲兄弟一般,无非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在熟人面前挣足面子。其实,他可能只是在某个大会上远远地见过坐在主席台上的高官而已,人家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个坑里的萝卜。
谬托知己者,大都因自己分量太轻,名望太低,虚荣心又太强,就想借助炫耀与名人的关系来抬高自己,往脸上贴金,拉大旗作虎皮。而那些真正有底蕴、有实力、有格调的人,是绝不会干这种弄虚作假、自吹自擂的丑事的。他们即便有资格来谈与名流的知己友谊,却出于自尊自重,反而刻意淡化与那些名流的知己之情,或干脆避而不谈。
陈寅恪与鲁迅是很早就认识的朋友,当初二人同去日本,同在一所学校补习日语,住同一宿舍,朝夕相处,感情甚笃。可是当鲁迅声名鹊起后,陈寅恪就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鲁迅,也从不提及与鲁迅交往的旧事,倒是鲁迅在日记里不断地提到陈寅恪。
钱钟书几乎与所有同时代的文化名人都有交往,知己也不少,但矜持清高的他,却从来不谈论这些人事来往,因为他觉得无聊和掉价。
(《文汇报》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