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红胡子,盛行于清咸丰年间。那时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如火如荼,关外八旗军奉调入关,前往剿灭。其时,关外驻兵骤减,防卫空虚,恰助流寇泛滥,红胡子因此猖獗起来。后来甲午惨败,东北地区有不少清朝的溃兵散勇,他们落草为寇,加盟红胡子,致使盗匪队伍壮大,人数增至数十万之众。
在中国近代史上,凡是提及红胡子,即指关东响马,乃打家劫舍之匪(也称胡匪,马贼和盗匪)。史上权威著书立说者,为清代吴樵,其作品是《宽城随笔》。清末民初之时,吴樵曾供职宽城吉长线路局,即吉林至长春铁路。他在东北关外,有暇游历,见多识广,遂在书中描绘红胡子,从长相打扮,武器装备,到马匹辎重,行为特点,面面俱到,给人印象颇深。
从咸丰年间到解放前,红胡子在东北活跃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可以说,他们在东北的社会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红胡子的两种说法
土匪就是土匪,为何要称之为“红胡子”呢?红胡子的基本构成是汉人,从人种学上说,他们本不会长出红色的胡须,然而,红胡子一说从何而来?
俄国学者穆罗夫于1901年发表游记《远东的人与风俗》,他在书中说:“地方之好汉,好以红色之绳穗装饰其武器。瞄准时,将绳穗衔于齿间,以免碍事。远望,枪手仿佛长着红色胡须。”不过,美国比林斯利教授却持另外的观点,他在1988年发表著作《民初社会中的土匪形象》。书中指出:“中国东北之盗匪,初期为遮人耳目,使用染红的中国传统京剧之髯口作伪装。”
红胡子主力,乃十九世纪中叶移民关外者,即民间所说“闯关东”的人。其中,不仅有无依无靠、两手空空的无产者,亦有从有产者沦为无产者之徒,他们对官府的胡作非为,深恶痛绝。
中朝边界是红胡子的天堂。据载,两国边界拓有宽为八九十公里的缓冲地,有红胡子进入缓冲地后,依傍崇山峻岭,在今日丹东附近建立了大本营,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末,这股红胡子势力竟然创立了一个准行政主体,对外称之为“夹皮沟红胡子共和国”。此后,一些朝鲜人闻之,竟也越境加盟。
在二十世纪初的满洲红胡子里,也有俄国哥萨克,他们是典型的带路党,专门指引华人红胡子抢劫满洲境内的俄国势力。那时,松花江右岸的新城是蒙古、北满直达海参崴的货运枢纽,也是松花江航运的重要码头之一,在商业及运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城内建有20余家榨油厂,两家毛皮加工厂,它们成为红胡子垂涎已久的猎物。1902年,中俄红胡子数百人策马持枪杀入新城,孰料情报欠准。当时恰有俄国中东路卫兵百余人在城内驻扎,双方激烈交火后,红胡子被击毙百余人,俘获二十余人,其中有七人是俄国哥萨克。
红胡子在海参崴多次作案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满洲红胡子的势力一度扩张至俄国境内。日俄战争前后,海参崴及其周边地区有满洲的红胡子出没。《彼得堡报》报道,当地的红胡子人数有700多。他们一旦被当地人捉到,即会送交到军事法庭处以绞刑。1906年10月3日,海参崴监狱的院子里绞死了两名红胡子,他们是第一批被俄国人处死的满洲红胡子,罪名是“武装抢劫”。之后,还有两名红胡子因为杀人越货被处死。俄国人说,被处极刑的红胡子,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阿穆尔边疆报》记载,1908年9月,红胡子在大白天袭击了上阿穆尔公司押镖的黄金运输队。俄国《远东报》记载,1908年6月,50多个逃跑的苦役犯组成的红胡子小队(其中有6名格鲁吉亚人),袭击了一个俄罗斯村庄。《莫斯科之声》记载,1908年9月,150多人的红胡子包围了恰辛纳村,威逼村民交出五百普特的面粉和衣服鞋帽。
俄军对红胡子的持续打击
从1912年开始,俄军上尉阿尔先涅夫(1872年-1930年)多次率领俄武装探险队,前往双城子地区的深山老林开展军事探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打击泰加森林的红胡子。阿尔先涅夫于1912年2月6日上书俄阿穆尔总督贡达季,详细陈述了多年来红胡子在俄境内的人员成分、武器装备、活动特点和部队分布,以及如何配置部队实施剿灭的计划。很快,他的报告得到了贡达季的批复。
1912年4月22日,阿尔先涅夫的围剿分队兵分两路出发了。但是,直到五月中旬,也未发现红胡子的踪影,只抓到八百多中国劳工。抓中国劳工的理由是身份不明,有非法越境务工之嫌。阿尔先涅夫在长达10个月的围剿中,并未与红胡子发生交火,但他却搜集到有关红胡子的很多重要情报,并从军事的角度,对双城子北部和中央地区的人口分布、气候、地理、动植物和水文资源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俄军动用骁勇之军,试图剿灭红胡子大患,但最终成效甚微。直到苏联时代,在红军的打击下,俄境内的红胡子,才逐渐销声匿迹。而随着东北民主联军的清剿,中国东北的红胡子,也终于灭绝。
(《北京晚报》12.1 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