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大理”,有三种地理概念: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偏西的广阔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市;大理古城。一般人理解的多是第三种,其实古代大理的范围十分广阔,大理国的边境甚至大过整个云南省。
唐朝扶持南诏建国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采摘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农耕文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个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唐代,洱海地区设有“八州十七县”,少数民族“六诏”政权纷纷崛起,各自建立壁垒。公元738年,唐政权支持最南边的蒙舍诏吞并其他五诏,建立了南诏国,诏主皮逻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次年南诏国把都城从巍山迁到了苍山佛顶峰麓的太和城。此后,南诏国通过战争手段拥有了包括四川西南、贵州、广西西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北部的广大地区。公元779年,云南王异牟寻把都城由太和城迁到苍山中和峰麓的古城邑羊苴咩城。
唐诏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南诏灭亡。此后35年,大理地区进入政权频繁更迭时代,先后出现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直到一个强权人物段思平的出现。段思平建立了一个稳固统一的国家政权,也催生出一个称霸云南几百年的贵族姓氏——大理段氏。
皇帝禅位为僧
段思平生于公元893年,因战功卓著官列通海节度使。他很快表现出勃勃野心,但初次起义失败。此后段思平低调蛰伏,招兵买马,许各方好处,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等政治势力最终以十余万兵马杀回都城,吞并了大义宁政权。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国,国号大理,定都羊苴咩城,结束了大理地区动荡的政治生态。当时大理国面积大约是今天云南省的2.7倍!
段思平建国后,兑现自己的承诺,免滇东三十七蛮部徭役,大行封赏,还大力推崇各种宗教,为大理政权蒙上一层神秘外衣。他改革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推动了云贵高原社会经济的发展。
段正明执政后期,高姓贵族战胜其他诸姓,开始独揽大权。1094年,段正明被迫避位为僧,禅位于高升泰,升泰改国号大中国,段氏统治中断。
在位两年后,高升泰突然中风不起,临终前告诫儿子要还位段氏。1096年,高升泰去世,他的儿子高泰明遵从其意愿,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帝,复国号大理,但国家实权仍然被高氏掌握。公元1108年,段正淳让位给其子段正严(又名“和誉”,金庸笔下段誉的原型),出家为僧。
段正严为君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虽然段正严在位长达39年,但也不能改变没有实权的现实,最终跟随父亲的步伐,禅位为僧,以94岁高龄告别人世。
蒙古大军长途奔袭
公元13世纪中叶,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帝国不断向西南征讨。强攻四川未果,忽必烈决定绕道大理,从这里起兵瓦解南宋政权。
此次平定大理,忽必烈对于归附部族采取了奖励和重用政策,甚至褒奖抗蒙将领的后代家人。所过城寨纷纷归顺,征服之路变得平坦无阻。此后大理成为元朝附属,段氏为大理总管,并保留有自己的军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派遣30万大军征讨云南,平定大理。段氏兄弟和其他贵族全部被俘,押送南京。官员不论大小,多数处死。为了使大理长治久安,明统治者在大理屯田戍兵、筑城积粮;原大理“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部付之一炬。
明朝还由内地向云南大批移民,改造当地人口结构,对大理土著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大理当地一些名家大姓甚至不得不改换姓氏,以便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绵延四百多年的段氏贵族永远从政治舞台上消失。
为了彻底碾压地方文明,明代摧毁了南诏国、大理国以来的重要城镇太和城、羊苴咩城等,并依照明代建城规制,在羊苴咩城范围内重新修筑府城,即位于点苍山中和峰下的大理古城。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20期 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