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7月09日 星期四

    科研是精神贵族的事业

    《 文摘报 》( 2015年07月09日   06 版)

        按照桑兹的说法,学者乃“学习之人”,后引申为经持久练习在知识上臻于完备者,学术则是“学者心智之造诣”“学识”的代名词。学术专业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业者要经过系统而正规的专门训练,教育投资、知识累积是职业生涯的起点。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竞争加剧,学术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其后果是,从业者训练的时间、费用等成本加大。

        知识的获取成本高,使用的边际成本却接近于零。现实中,就常有人羡慕和追捧大学老师的清闲。这很大程度上属于误解。其一,学术追求创新和超越,永无止境,学者的宿命在于,知识永远在路上,要么不断学习、维系学术生命,要么放弃。其二,学术研究中,脑力的运用和保养,价值的计量和评估有特殊性。

        学术活动的收益又如何?许多时候,学术研究并无事先预设的应有目的,属于好奇心驱使、基础性和认知性的,追求理性化和智力化的自我证成。流行的观点认为,学术利益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和声誉——当然,它们直接影响着研究者的收入。

        从这一角度看,学术是近乎残忍的事业。美国学者洛特卡的定量分析发现,大约60%的科学家只发表过一篇文章,发表不止一篇的人数急剧下降,呈现出“洛特卡曲线”。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中也揭示,人的才华分布呈钟状曲线,成就和名人分布却呈倾斜曲线,呈现出“马太效应”:成功孕育着新的成功,失败孕育着新的失败。比如,100个学者向权威杂志投稿,质量都很高,却只有一篇能入选。被选中者赢得了自信,更容易撰写和发表论文、聘为教授。落选者则命运迥异,大量的论文即使发表也意味着死亡,无人读、无人讨论、无人引用。研究表明,专业论文80%的脚注涉及该领域20%的研究者;全部论文发表后头四年里约40%无人引证,工程学为72%,社会科学为75%,艺术和人文科学高达98%。这并非说论文毫无价值,波斯纳看来,学术活动是高风险低回报的,所有论文构成了“创造性文献整体的价格”。这或许能理解,时下学者为什么热衷于学术会议了,“社会记忆”的成本优势更为突出。

        学术生活成本高、收益低,似乎为政策性激励提供了理由。在我国,从政府部门到院校,不时推出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对真正的学者而言,外部激励充其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过度激励会扭曲学术市场的内在肌理,招徕对学术并无真正兴趣的人。学界面临新的“袪魅”危机。

        学术生活的动力究竟来自何方?人是多样性的,禀赋、爱好和特长各有差异,学术从业者应属于该职业的风险偏好者。在韦伯看来,科学研究是精神贵族的事业,需要热情、内心真诚、知识渊博、富有个性,听从内在使命,为天职而活。

        (《深圳特区报》6.30 谢晓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