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

    法国医生贝熙业的中国情缘

    《 文摘报 》( 2015年06月06日   06 版)

        近日,四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法国时称赞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在中国生活了41年

        贝熙业于1872年7月9日出生于法国一个教师之家,自幼即立志成为一名军医,20岁时进入波尔多医学院。毕业后,先后赴塞内加尔、印度、越南、波斯、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从医,1913年3月抵达天津,在中国生活了41年。

        贝熙业是民国初期最知名的外国医生,被人们称为“贝大夫”。他担任总统府医师,病人包括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等四位民国总统,以及汪精卫、九世班禅、梅兰芳等社会名流。

        一方面为达官要人看病,一方面又无偿为当地百姓治病,年过八旬的胡宝善老人至今清晰记得贝大夫为他动手术的情景。

        41年在中国的生活,使得法国在贝大夫脑海中已淡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然而在他82岁那年,却突然被迫离开中国,贝大夫的儿子让·路易回忆说,“1954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两名中国警察来到贝家花园,他们带来一封信,这封信改变了我父亲和母亲的命运。信中给我父亲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中国,但必须放弃法国国籍;二是在一个月之内离开中国,但我母亲必须留下。”

        为此,贝大夫给周恩来总理写了封信。当时,周恩来正在日内瓦开会,最终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贝大夫离开了中国,幸运的是,周总理写了个条子,允许他的夫人吴似丹跟贝大夫一起回法国,就这样,贝大夫夫妇带着30美元返回法国。

        曾为白求恩大夫送药

        现存的一幅历史照片显示,贝大夫曾经与八路军战士在一起,背后是贝大夫的法文注释:“1939,八路,在北安河”。那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贝熙业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不久,受共产党北平地下交通员黄浩委托,他从大甜水井胡同16号的旧宅住所秘密运送药品到西郊贝家花园,再辗转运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白求恩大夫所使用的药品正是贝熙业运送的。年近七旬的贝大夫,骑着驮满药材的自行车,从北平城里出发,骑行30余公里,把药运送到西山附近。

        贝大夫还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他夫人吴似丹的弟弟回忆说,“光是三姐帮着贝大夫就做了7次手术,取子弹、上药、换药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她帮着贝熙业干。”

        相差52岁的中国新娘

        贝大夫在中国的最大收获,是在中国找到了爱情,尽管这段感情当时很难为世人所理解。1952年,80岁的贝熙业与28岁的吴似丹在新中国《婚姻法》颁布后结为夫妻。让·路易说:“父亲说,母亲曾经救过他的命。一天下暴雨,父亲摔倒,母亲正好在身边,她扶起父亲,细心照顾。或许就在那段日子,他们发现彼此相爱。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一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爱情。”

        让·路易对母亲感情极深,他说,母亲吴似丹出身于北平城一户殷实的银行家家庭,毕业于辅仁大学,父亲去世后,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终身未再嫁人。“父亲去世以后,34岁的母亲带着3岁的我,常常到山上劳动,农闲时便画画,参加画展。后来我慢慢长大,考入父亲曾经就读的波尔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心脏病医生。我的中文名石涛是母亲给我起的,因为她最喜爱的画家是明代的石涛。母亲对父亲非常崇敬,母亲在2013年因心脏病去世。”

        (《北京青年报》6.2 张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