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4月23日 星期四

    与其降分,不如弥补对农村教育的欠账

    《 文摘报 》( 2015年04月23日   02 版)

        4月15日,清华、北大各自公布了专门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扩大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农村考生的计划招生人数。入选清华“自强计划”的优秀农村学子,最高可降65分;获北大“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最高可获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这一政策被看做是最高学府力促教育公平的努力作为。但是,它能打破“寒门难出贵子”这一魔咒吗?

        能够被“自强计划”和“筑梦计划”福泽到的学子毕竟是极少数。据报道,2014年,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高校按面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定向招收的新生人数为740人,约占这三所学校当年本科录取人数的7%。但是,相较于面广量大的乡村生源,这恐怕是杯水车薪。

        就算通过“入学绿色通道”进入了高等学校,这些乡村贫困学生还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那些被视为比智商和个人努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情商、人际关系、人文滋养等等,仍然需要更多金钱的投入、培育,后续的竞争力跟不上,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且从此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也不易。

        即使北大、清华们提供了“入学绿色通道”,真正能够走到“通道”前的寒门子弟也不多。这盖因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欠账惊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说,在一些农村学校,孩子们坐在简易板凳上听课,能不能为农村小学生添一张有靠背的椅子?有委员说,现在是村里的老师到镇上去了,镇上的老师到县城去了,县城的老师到市里去了,能不能尽快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留住好教师,就留住了乡村教育的希望。

        如果说打破“寒门难出贵子”这一魔咒是一次艰难的长跑,那么高校的“入学绿色通道”好比最后冲刺时旁人的协力助跑。而弥补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欠账,才能让农村贫寒学子跑得更快、更远。

        (《京华时报》4.17 郝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