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人休息室”别成盆景
据报道,近年来福州市某城区陆续建成多处设施比较完备的“城市工人休息室”,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休息室大多门户紧锁,有些甚至从建成起就从未投入使用。
毋庸置疑,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城市工人休息室”旨在为城市的建设者、“美容师”等群体提供短暂休息的场所,彰显了城市的温度,本是一件好事。如果只重视初期建设、忽视了后续管理,把休息室变成装点门面、体现政绩的盆景,既浪费了宝贵的城市资源,也容易让暖心工程最终寒了人心。
尤其是当夏日一天天临近、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之后,那些在室外劳作的人们,将更加渴望一丝阴凉、一处遮挡。休息室能否做到正常开放,成为检视城市管理的一面镜子。
这提醒我们,在完善各类劳动防护设施之余,须更加重视解决现有设施存在的问题,这才是对忙碌在城市运行一线劳动者的真正关怀。期待相关部门把好事办实、办好,让城市工人在辛勤工作之余,拥有一处心灵驿站喝口水、歇歇脚。 (《人民日报》4.17 胡勇俊)
职称论文“三宗罪”
一宗罪——医生越来越不会看病,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书。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说,现在在一线看病的中流砥柱反而评不上职称,评上职称的、某些院领导的很多临床经验并不丰富,就是凭着论文在某某著名期刊发表了就“高人一等”。
二宗罪——“论文经济”养肥灰色利益共同体。
江西一位高校老师说,职称论文养肥了那些所谓的省级或国家级核心期刊,要发一篇论文不拿个一万两万元的,都很难发得出来。
一位学术期刊的负责人私下透露说,当年凭关系拿了个刊号,真是走对路了,这行原来这么好赚钱,我们都求神拜佛职称论文千万别取消了。
三宗罪——腐化学术氛围,恶化造假之风。
辽宁铁煤集团一位领导说,在目前评审高级职称的过程中,评审委员会不看内容看数量,而且现在发表论文的期刊、报纸市场化、企业化,把收费放在第一位,不注重质量的审核,并存在抄袭、挂名、跨专业的现象,失去了论文的正确意义。(新华网 4.15 郑天虹等)
互联网诊疗,该疏还是堵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
目前,互联网医疗可以说鱼龙混杂,不少患者在网上诊治病情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但针对早已存在的互联网医疗乱象,仅靠一句简单的“不允许”就能解决问题吗?
互联网诊治虽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远程诊断难以对患者病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但不等于互联网诊治没有“用武之地”。
例如,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林曙光最近就表示,“互联网医疗”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就是说,互联网诊治是有存在必要的,问题是如何规范。
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诊治打开一扇“窗”,借鉴其他国家管理经验,允许一部分疾病通过互联网诊治,允许一部分有资质的医疗专业机构从事互联网诊治工作。同时,对未经允许的互联网诊治坚决治理。(《新华每日电讯》4.14 张海英)
集体户口管理更应体现公益性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各地人才中心挂靠集体户口收费乱象,引发广大公众关注。
人才中心收取户口管理费的初衷,应该是为广大集体户口的主体提供应有的服务。既然是一种服务,那么服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之间本应会有平等的沟通交流。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所谓“服务”只是“交钱了事”,甚至在记者想多问几句的时候,对方的一句“这是商业机密”就能断然拒绝。
户籍管理本身也需要成本。但从整个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户籍管理更应该是一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应该体现出公益性。公益性扭曲为营利性的服务,不仅是服务的缺失,还暴露出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存在巨大漏洞:人才中心收取的巨额资金并没有进入到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视野。
最近,中央提出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以集体户口管理费来说,要么整体取消,要么统一标准,并将收费的名目及收支情况公之于众,百姓交的每一分钱才心甘情愿。(《光明日报》4.15 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