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介石的健康状况有神秘色彩,因为他的死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蒋介石如果较长时间不出现在公共场合,就会引发公众猜测。因此,他的家人就用公开露面或者家庭照片来证明他还活着。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88岁。
彼时,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已有近30年,尽管蒋介石已逐步退出政坛,但其在中国台湾威权统治20余年,影响力仍无人能及。
今年,蒋介石去世已40年。他的晚年生活照片、史料正逐步公开。当时他的行为怎样影响了此后的台湾?他的私人生活又是怎样的?记者专访了浙大“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以还原这位前中华民国最高领导人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四次露面
记 者:蒋介石晚年身体状况如何?他的病情曾是绝对秘密,卧病期间外界不断有关于他病情的谣传,甚至传言他已经去世,他是如何处理的?
陈红民:现在很多人把蒋介石的晚年写得很不堪。关于他的身体状况,曾长期任国民党党史馆主任的邵铭煌跟我聊过,他说,80多岁的人,不管是多了不起的人,生病了都是那样,所以不宜过分渲染。
蒋介石活到88岁,经历那么多的沧桑和风波,也是高寿了。蒋介石自己的说法是,当年算命的人说他活不过63岁,正好在1949年蒋介石就是63岁,所以他认为自己剩下的寿命都是上帝给的。
蒋介石晚年身体有疾病,尤其是前列腺,还动了手术;另外他满口假牙,不能吃硬的东西。他的心脏、肺相继出现问题,到最后手发抖、不能写字,坚持了几十年的日记也停下了。
威权主义统治下的社会有个特点,领导人是终身制的,他们的个人安危都是国家最大的秘密。蒋介石的健康状况会有神秘色彩,因为他的死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蒋介石如果总是不出现在公共场合,就会引发公众猜测。因此他的家人就用几次公开露面,或者家庭照片来证明他还活着。
1973年以后,宋美龄策划了蒋介石的四次露面”。1973年7月孙子蒋孝勇结婚,媒体发布了新婚夫妇和蒋介石的合影;同年11月,国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由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张宝树带领全会的10位主席团成员,到“荣总”晋见蒋介石;第三次曝光是蒋孝武夫妇去士林官邸探望时,对外发布家族活动的合影,肃清当时关于蒋介石已经去世谣言;第四次在1975年初,蒋介石接见即将离任的“美国大使”马康卫,是一次政治性亮相。
不过,因为从蒋经国接班(1972)到蒋介石过世(1975)之间有几年的时间缓冲,所以他真的过世时,台湾社会虽然震撼也很大,但政局、政务相对稳定。上述这些举措,只是为了政局的平稳。
蒋经国如何接班
记 者:那么,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蒋介石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陈红民:其实蒋介石晚年已不太考虑很具体的问题了。他身体不是很好,蒋经国每天早晚两次去见他,行政上的事情包括人事等都是蒋经国在面见时汇报,回头再在会上传达,其他人是见不到蒋介石的。
我认为当时蒋介石最关心的是和美国的关系,担心台湾被美国抛弃。因为台湾已经“退出”联合国,如果再失去美国支持,就更加岌岌可危。
从蒋介石晚年日记中可以看出,他更多地在关心国际大事,包括欧洲、非洲、东南亚国家的局势。对于台湾内部的政治、经济建设不太操心,偶尔会关注人事的布置安排。这里的原因在于,台湾的局面是否能继续维持,不在于他自己怎么努力,而在于国际格局怎么变化。
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关系原来并不好,毛福梅(蒋经国生母)去世后交流障碍才逐渐少了。蒋介石真正开始培养蒋经国是1940年代蒋经国进入中央干校,那时候他就开始说“革命后继有人”。1949年政局变化,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有蒋经国陪着他,这时蒋介石对蒋经国的认识就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后来在台湾才真正开始培养蒋经国。
但培养蒋经国接班有两个大的挑战:一方面是美国的态度。蒋经国当时访问了美国五六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了解和接触美国,也让美国方面了解他。
第二方面是内部的阻力,比如吴国桢、陈诚这些老一辈“权臣”。早期是通过陈诚和吴国桢两个人的矛盾相互牵扯,当然这不只是蒋经国的问题,甚至还威胁到蒋介石的权威。1965年陈诚去世之后基本上没人能对蒋经国造成威胁,剩下的问题是怎样培养他。所以从“国防部长”再到“行政院副院长”,从军到政的过程,都让他去历练。
蒋介石年纪大了之后,跟社会的接触面也很窄,他同辈的比如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这些人,他看不上了,他学生这一辈他也看不上,最后他也找不到人接班。他满眼看到的就是蒋经国,只有这个儿子。
国民党有自己的政党伦理,选择领导人既要有能力,革命经历也要有。这样来看蒋经国,他的履历完整,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过锻炼,国民党内除了陈诚之外没有其他人能和他比。其实蒋经国也不容易,1949年开始培养,到1972年接班,20多年的培养也真是下了血本的。国民党这种政治伦理,好坏另说,但也不能说蒋经国完全因为是蒋介石的儿子就做了地区领导人。
(《东方早报》4.7 彭珊珊 矫雯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