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4月16日 星期四

    谁说茅盾文学奖“不食人间烟火”

    《 文摘报 》( 2015年04月16日   05 版)

        近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构筑起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边茅奖获奖作品多年来被质疑阅读率欠佳;另一边是茅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被越来越多80后、90后追看,创作于30年前的长篇原著在书店、网店卖得几乎脱销。

        在文学评论家雷达看来,“茅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平凡的世界》之外,《芙蓉镇》《白鹿原》《尘埃落定》《长恨歌》等都被时间证明,在读者中拥有广泛而稳定的影响。”

        今天,这些被称为“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被读者与时间接纳,在于它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有能力与当下对话。

        叶咏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的资深编辑。她说,在一次听众调查中,最受欢迎的前三部小说依次为《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数据,这3部著作的累计销量分别达到了220万册、200万册以及150万册。当当网上,《平凡的世界》拥有16万余条次评论,《穆斯林的葬礼》有6万余条次,《白鹿原》则有3万余条次。

        以上数据证明:这些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哪怕诞生至今已30年,依然在时代的剧变中拥有能够媲美畅销小说的生命力。雷达将读者的认可归功于作家对人文情怀的真实渗透。他说,“这些深得人心的作品,不论它们关注了什么人,也不论作品具体以哪个阶层的人来展开文本,能够肯定的是,这些作品深切关注了人生。并且不是取巧粉饰,而是诚实朴素的人生。”

        在学者看来,若问这些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何能够与民同乐?路遥的一段话或许是最好的回答:“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情感与历史,作家须臾不可相离。 

        (《文汇报》4.3 王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