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4月16日 星期四

    俄语文学编辑青黄不接

    《 文摘报 》( 2015年04月16日   05 版)

        纵观近年来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出版,大多是经典再版,各出版社的俄语文学专业编辑也渐渐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张福生先生回忆起当年初入出版社,俄语编辑在外编室“一统天下”的盛况。其时,专业俄文编辑是外文编辑中数量最多的,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人文社一直坐拥十多位俄文编辑。反观如今的人文社,俄语编辑只剩退休已三年,被返聘回来的张福生一人。

        据悉,译林出版社的俄文编辑也只有冯一兵一人,上海译文出版社则不知在吴建平退休之后该由谁来接棒。

        专业俄文编辑缘何面临“断代”的困境?张福生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读者群减少,俄罗斯文学的市场暗淡,让出版商知难而退。其次,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逐渐衰落,能引起轰动的作品越来越少。而专业编辑的减少又影响到优秀作品的发现与引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对于某些拥有大量经典著译版权的老牌出版社,俄罗斯文学在总体利润中从来都占据相当的份额,即便是在今天也不例外。张福生说:“社里是不会让俄文编辑灭掉的,因为每年俄罗斯经典作品都会为社里带来巨大收益。”一边是俄罗斯文学市场的余力尚存,一边是俄文编辑的稀稀落落,那么,招纳专业编辑的难点又在哪里呢?

        近年来,全国大约有90多所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毕业生输出。但记者从不久前结束了招聘工作的人文社方面获悉,他们挑出8名应聘者参加考试,选取其中4名进入复试,最终只留下一位幸运儿。在招聘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发现了应聘者存在着专业知识不扎实、文学感受力单薄等问题。

        (《北京青年报》4.10 黄兰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