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珍珠“猫腻”常见三招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07日   02 版)

        低级造假:石子镀塑料,冒充淡水珍珠。除了用石子、橡胶、树脂做核之外,类似珍珠项链还常常用荧光粉镀膜,增加“项链”的真实性。

        鉴别:真珍珠都有珍珠粉,两颗珠子相互摩擦,都能擦出粉末状物质;而塑料镀膜产品却无此特点。

        中档货“猫腻”:“人造核”镀珍珠粉。很多品牌销售的珍珠项链是“人造核”镀珍珠粉造的合成产品,润泽饱满、颜色自然,与天然珍珠的外形无异。

        鉴别:“人造核”珍珠弹性较差,可用“弹跳法”鉴别。将珍珠置放于书桌之上0.5米,令其自然落下,如果弹起的高度达到0.4米以上,基本可断定为天然珍珠。

        高档货“货不对板”:“大溪地”噱头,成就品牌暴利。

        某日本品牌的珍珠项链价格多在15万~25万元/条,号称其所有产品均来自于“大溪地”。记者调查发现,该品牌的珍珠多数为来自台湾海峡的海水珍珠,甚至还有部分“淡水”养殖产品。而类似“土产”产品,国内售价不超过5000元。

        鉴别:“大溪地”出身根本无法验证,国家珍珠标准上对此也无详尽定义,不建议消费者盲目追捧品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