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13日   05 版)

        讲卫生:五天一洗澡

        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

        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但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脱了出来。

        重仪表:穿衣戴帽有讲究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秋时代,这种上下分开的款式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此人官大还是官小:“一品至四品,绯(红色)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明史·舆服》)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当时在大庭广众之下披散头发的大致只有五种人:少数民族人氏、道士、囚犯、乞丐或未成年人。古代女子到15岁就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男子则要在20岁时行弱冠之礼,束起头发、戴上帽子,以宣布自己成年了。

        懂礼貌:做客好累啊

        《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帝王)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普通的读书人之间以“雉”,也就是野鸡为礼物,这是别有深意的。因为雉这种动物奉行一夫一妻制,是守信义的象征,而且必须是死的,以表达“为君致死”之意。

        不过,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羹——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正相反,这是在表达恭敬,类似于“哎呀怎么好意思让您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呢,您还是请回吧,下次我去拜访您”。

        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再恳请,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诚意迎出大门,宾主互行拜礼,然后主人三揖从右边入门,你从左边进去,在庭中递上礼物,再经过“哎呀哎呀太客气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个来回,主人终于接过礼物,让你进屋了。

        这只野鸡最后还是你的。若对方与你身份相当,就会在不久之后回访,待再次见面的时候把它带来。若主人的身份比你高,则这次告辞的时候就在门外还给你了。当然,又免不了三推三拒——唉,做个客真累啊。

        (《壹读》2014年第19期 秦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