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

    历史转折中的《于无声处》

    潘妤 《 文摘报 》( 2014年09月16日   05 版)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提到了曾经在1978年轰动全国的话剧《于无声处》。当年,这部话剧如同一声惊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冲破禁锢,解放思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当年创作了这部作品的宗福先笑言:“他们把我拍老了,写《于无声处》那一年,我31岁。”

        话剧《于无声处》诞生的时候,中国历史正处在转折的关键时期,“四人帮”已经粉碎,但发生在1976年的那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四五运动”还没有平反。在1978年那个冬天,全国大概有2700个剧团搬演了这个戏。宗福先说,这个戏只有6个演员一堂景,任何一个演出队拉起来就能演。

        《于无声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在2008年重看《于无声处》30周年纪念版演出的时候,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告诉宗福先,自己走上话剧导演之路,就是因为《于无声处》。

        从最开始演出的上海工人文化宫小剧场,到后来的友谊电影院,之后又被安排到北京演出。最后,中央电视台破天荒地要求上海电视台向全中国现场直播《于无声处》。宗福先依然记得当时的惶恐,“我当时真的有些害怕了。我害怕这个戏成为样板戏,因为历史证明,样板戏绝无好下场”。

        时隔多年,宗福先才慢慢明白,《于无声处》其实不只是一个戏,而是那个时代需要一个突破口,“四五运动”的平反需要一个东西来冲击。

        (《东方早报》9.3 潘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