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刘国光:“真正的学者只认真理”

    《 文摘报 》( 2014年05月29日   06 版)

        在中国经济学家里,刘国光是一个独特的、难以忽视的存在。

        1982年,刚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刘国光,在《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文中预见性地提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指导性计划的实质就是运用市场调节来进行的计划调节。”后来的实践证明刘国光的观点是正确的。

        刘国光对当代中国经济学的一大重要贡献,是提出和发展了稳健的宏观调控论,针对我国经济周期变化和体制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如宽松环境、稳中求进、微调、双防(同时防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学界把以刘国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派称之为“稳健派”。

        在1993年至1995年的宏观调控中,“稳健派”的主张被中央采纳。“微调、双防、降温”的思路既克服了经济过热,又避免了急刹车带来的全面紧缩,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1997年1月7日,刘国光和刘树成合写的文章《论“软着陆”》在人民日报发表,从理论上总结了这次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称为“迄今为止总结宏观调控经验的一篇最好的文章”。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平稳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刘国光既欣慰又有所担忧。

        “我最担心的就是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刘国光说,现在必须重新考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他说,改革开放之初提这个口号是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现在平均主义已经越来越少,而收入差距却在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如果忽视共同富裕的方向,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人们所称的坏的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问题。”

        在刘国光看来,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学者的良知与责任感更重要。

        (《人民日报》5.26 张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