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

    李克强总理的灾区之行

    《 文摘报 》( 2013年08月24日   01 版)

        提要:

        甘肃地震重灾区是高寒阴湿山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入冬早,受灾以来当地群众安置情况如何?是否做好越冬准备?李克强总理牵挂于心。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了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灾区。7月22日,在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辗转九小时抵达重灾区

        沿途山体上塌方留下的痕迹历历在目,碎石摇摇欲坠。车子行驶在山间的崎岖小路上,尘土飞扬,一路上“滑坡易发地段,观察快速通行”的警示牌不时可见。一路颠簸,当李克强抵达重灾区——梅川镇永光村时,已辗转奔波了近9个小时。

        这期间,李克强经历2小时的飞机飞行,随后换乘1小时汽车,再坐3小时火车,又换乘3小时汽车。在前往震区途中,当地又发生3.7级余震。

        永光村是这次地震的中心,地震共造成该村21人死亡,57人受伤,71户232间房屋倒塌,364户1555间房屋严重受损。安置点和村子,李克强坚持都要走到。踏着碎砖瓦砾,李克强登上废墟,同正在清理的武警官兵握手交谈,感谢他们在第一时间抢救人民生命。“你们受苦了!”在永光村一处临时安置点,李克强一下车就对闻讯赶来的村民们表示了慰问。

        这里海拔2700多米,高寒阴湿、昼夜温差大、入冬早。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正值高温湿热的秋伏天,而这里,村民晚上必须盖棉被方可入睡。

        “有地方住了么?晚上冷不冷?”“粮食够不够吃?”走进村子,李克强一边察看村民安置情况,一边向围拢过来的人们询问这里冬天的最低温度,过冬还有哪些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还有哪些困难。

        村中空地上,随处可见搭起的蓝色救灾帐篷,目前村民们大部分被安置在其中,不少村民已开始着手准备房屋重建。李克强走进一处帐篷,见到在地震中失去几名亲人的李改花老人,他俯下身子轻声安慰说: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李克强叮嘱随行的地方有关负责人,一定要照顾好老人的生活。

        仔细叮嘱各种注意事项

        “在帐篷里生火做饭,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村民包万全家所在的70号帐篷,李克强关切询问吃饭饮水的情况,叮嘱他们各种注意事项,“一定要注意用火和饮食安全”“吃水一定要烧开了,防止灾后有大疫”。

        包万全一家四世同堂。地震发生时,曾孙包豪杰刚足满月。这次地震中,家里5间房子全部倒塌,所幸家人都安然无恙。“人好一切就都有希望。”李克强鼓励道。

        得知包万全一家九口目前暂住在两顶帐篷里后,李克强问道:“四五个人住一间帐篷是不是比较挤?”

        这时,有人告诉李克强,村里的帐篷确实还有些紧张,还有的两家人要合住一间帐篷,十分不方便;特别是全村400多顶帐篷中棉帐篷比例太少,基本上都是单的。“暂时还不冷,但天气马上就要变凉”。

        了解到这一情况,李克强立刻嘱咐工作人员,要想办法解决帐篷问题,这是“当务之急!”当晚,李克强在岷县招待所主持会议,特意要求民政部三天之内再调集一万顶帐篷,本月内发到群众手中。9月底前,取暖炉具或补助要全部到户。

        让大家说说“心里话”

        “除了房子(重建)问题,还有什么问题?照实说,说实话!”站在一户村民房子的废墟上,李克强不断询问村民们面临的困难,让大家说说“心里话”。

        “下去上来(出村)太难!”一位村民说,现在生活没问题了,但进出村子的路不方便。听完,李克强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要把工作做得更细,在村里设服务点,要定期为村民送粮食、蔬菜,方便他们的生活。

        村民们也都敞开了“话匣子”,不一会儿,就反映了六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房屋重建缺钱、子女上学难等问题。李克强仔细倾听,不时发问了解具体细节。

        “孩子上学是大问题。”听完大家的话,李克强说,你们反映的问题,既有眼下的也有长远的,我都记下了,政府一定会帮助解决。

        他掰着手指说,大家反映的困难主要是两类:第一类困难就是眼前要解决的过冬问题;第二类长远的首先是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还有路和水的问题。“我们要统筹研究,想办法帮你们逐步解决,我们会尽全力。”

        从村头到村尾,进帐篷、爬废墟,迎着扑面的尘土,李克强又先后来到了志愿者服务站、卫生防疫站、银行便民服务点。在村民的药材田里,他察看药材长势,询问农资和药材收购价格,鼓励村民搞好生产自救。

        勾勒灾后重建路径图

        从永光村下来,李克强又专程来到岷县人民医院看望收治的地震重伤员。目前还有7名地震重伤员在此接受治疗。

        在三楼的一间病房里,12岁的小伤员蔡健东正在养伤。今年正上小学四年级的他,地震发生时尚未起床,被重物砸中造成左挠骨骨折。李克强走到病床前,询问了蔡健东的身体恢复情况,并叮嘱他:“好好养伤,争取尽快上学。经历了这场灾难,你会更坚强。”

        在当天晚上主持会议时,李克强多次强调,“人是最宝贵的,救灾、安置、重建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并特别叮嘱“孩子们上学不能耽误,要安排好临时校舍,保证按时开学”。

        “李克强强调‘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反映出高层希望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灾后重建的具体实践当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说。

        评论认为,李克强强调解决民众“当务之急”,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

        具体而言,政府在灾难发生之前向民众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在灾害发生时尽全力救人,在过渡安置阶段尽量满足民众生产、生活需求,在灾后重建阶段加强对受灾民众教育、引导等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帮助当地居民恢复正常生活。

        完善科学应对灾害机制

        在会议上,李克强还指出,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科学有序有效应对灾害的机制。

        对此,李克强具体指出五点措施,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应对、坚持合理把握政策、坚持因地施策、向全民普及防灾避灾救灾知识。

        在李克强的这个路径图中,“科学应对”“合理把握政策”“因地施策”和“向全民普及防灾避灾救灾知识”等,成为关键词。

        在坚持科学应对层面,李克强指出要根据灾情级别实行分级负责。“总结多年经验,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便于就近统一指挥、提高效率,中央给予必要的帮助,灾后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中央要根据情况给予必要支持。”

        他同时强调,坚持合理把握政策。“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标准。”

        “这一点十分及时而必要”,马庆钰认为,李克强总理在灾后过渡安置和重建阶段提出坚持合理把握政策,能够有效调动群众自救积极性,从而战胜困难。

        多次参与灾后重建调研的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如果仅仅依靠中央,可能会导致地方产生“等、靠、要”的思想,既不利于优惠政策落实到最需要的人群当中,也不利于当地利益格局恢复新的平衡。

        李克强指出,政策措施不仅要强调一致性,还要考虑特殊性,“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贫困与灾害叠加,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强调加大对灾区的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改善道路、水利等条件,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

        “这提醒我们,科学救灾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坚持因地施策,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实施政策,充分考虑特殊性。”李君如说。

        (中新网、人民网 8.21 郭金超 蒋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