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高温下空巢老人的悲剧,是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一个令人忧伤的事实是,政府已无力应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这个问题将在未来愈加突出。
8月7日,杭州连续第19个高温天。下午3点到4点半,是童妈妈每日最大的“想头”,这个时间段,参与社区帮扶的俞阿姨会上门来聊天。
这日午后3点,俞阿姨顶着烈日,准点上门。敲门无人应。打电话,占线。于是叫来120,撬门进入现场,空调开着,童妈妈的身体已经硬了……
对于目前处于“烧烤”模式的城市而言,这样的消息令人心头一冷。这已是短短半月来,见诸媒体的杭州第四起空巢老人死于家中事件了。
纸条上写着“要吃饭”
杭州城的另一小区,此时仍在唏嘘着另一出意外。
7月30日,最高气温40.5℃。这天下午,杭州向老天爷要水解渴,在余杭、临安实施人工降雨,气温很快跌入30℃。
8月1日,猝不及防一场豪雨,晚上10点多,杭州天城社区何主任刚回家躺倒在床,手机惊悚响起,社区治保主任来电:“一户空巢老人可能去世,现正准备撬门。”二话不说,赶到现场,何主任断想不到,竟是那位总是笑吟吟的杨大伯!
平素,天城社区的社工们与杨大伯照面颇多。83岁的老人,话不多,但慈祥乐观。在公园里打牌、下棋是他每日固定节目。殊不知,人前总将眼睛笑成弯月的他,竟独自照顾着78岁、多年中风一直卧床的老伴。老伴已无法说话,都靠纸条沟通。
若按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杨大伯够不上低保户标准,但家庭又确有实际困难,故而被社区特殊照顾,由社区出面,找到附近企业每月固定帮扶及捐助,逢上夏季高温、重阳、春节等日子,社区还会主动送上慰问品。
事发前一天上午,社工还与杨大伯通电话,通知他领取社区针对80岁以上老党员的高温慰问品。第二天晚上即传来噩耗。警察破门而入时,屋里没开灯,头顶的风扇慢悠悠转着,杨大伯躺倒在门口,已停止呼吸,他瘫痪在床的老伴也没了气息,身边有张纸条,写着“要吃饭”。
社工频频敲门
这个偶发事件,让天城社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天城社区总共11名社工,从此开始草木皆兵、也几近崩溃的生活。
先是高密度“敲门”。其实,对于社区内的66户独居老人和83户空巢老人,天城社区早就实施了“黄丝带”走访行动,社区实行片长制,每位社工均有责任田,独居老人须每日走访,空巢老人则为2~3天走访1次。
杨大伯夫妇的突然离世,把社工们的发条上得更紧,无论空巢、独居,探访频率统一为每天1次。
那些60岁左右的“年轻老人”,见到不厌其烦前来确认他们是否还“健在”的社工们,几乎告饶。但社工们继续厚着脸皮敲门。因为相较意外发生后所要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还是前者“伤得起”。
8月13日下午3点半,顶着火辣辣的日头,记者跟随天城社区副书记小曹一同走访她所负责的片区。她数了数表格,“今天要走访27户”。到了某幢202室,铁门锁着。这里住着一位81岁的张大妈。小曹喊了半天,没人出来。她紧张起来,正准备给张大妈拨手机,隔壁邻居探头说“一早就见她出门了”。小曹这才放心。
谁来赡养
小曹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区规定,70岁以上老人,但凡不与子女同住的,哪怕是在同一小区但非同一幢房子,都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评估等级,家政人员以两周一次到天天上门不等的频率服务,费用由政府埋单。良好初衷,结果令人意想不到。有些老人的子女,为利用好这项政策,不惜从父母处搬离,就此,将赡养的责任推给了社区。
天城社区某幢2楼,92岁独居老人徐老伯,今年4月老伴刚刚去世。当记者走入他一室一厅的屋子时,发现窗明几净,地板锃亮,这显然不是眼前老人所能亲力亲为的。社工告诉记者,徐老伯共有4个子女,因为老人直接将房产留给了他所喜欢的一个孙子,招致其他子女不满。既然徐老伯符合居家养老政策,可由政府提供免费的家政服务,子女就此便不再尽多少赡养义务了。
当老龄化势头咄咄逼人,当子女们忙得无暇顾及父母的生活,当社工们的人手捉襟见肘时,“以老助老”成了不是办法的办法。在杭州,许多社区把那些刚步入老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健康状态的老人,称为“新老年人”,他们生活尚游刃有余,也有心发挥余热。在石灰桥社区,“新老年人”被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队伍约7~10人,近邻结对,以期实现“一呼即来,有求必应”的互助。
(《解放日报》8.20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