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8月03日 星期六

    冀宝斋主人“王司令”

    《 文摘报 》( 2013年08月03日   06 版)

        “山寨博物馆”冀宝斋被勒令关闭整顿后,馆长王宗泉已不见踪影,留下60岁的总顾问魏英俊在办公室里应对从各地而来的记者。

        魏英俊早在1982年便认识了比他大8岁的王宗泉。当时,魏英俊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需要为最早的一批小康村之一的二铺村写宣传稿,采访了王宗泉。“王宗泉是个什么人呢?平常有领导、记者过来村里,他都可以闭门不见的,”魏英俊回忆说,他这个人很霸气,村民称他是“司令”。

        魏英俊与王宗泉的深交从1985年开始。“当时我任冀州镇党委副书记,工作上有了很多接触。”魏英俊说。

        初中文化的王宗泉热爱古代文化。冀州镇正是古冀州的州治所在,改革开放之后,王宗泉时刻不忘复制过去的荣耀历史。

        冀州曾有一座竹林寺,这座古寺在1963年被洪水冲倒。王宗泉筹集了1000多万元重建了竹林寺,希望能开发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他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破碎的瓷器,远近的村民们纷纷慕名过来拣拾。

        据魏英俊回忆,那算是王宗泉与瓷器的第一次接触。王宗泉没有想到,这些破碎的瓷器也能对外卖出不小的价钱。于是,他再也不让外地人过来捡瓷器,而是收集起来自己看。

        起意收藏瓷器的王宗泉拜了冀州曹村一位匠人为师,边看边学,慢慢地向周围的古董贩子收了2万来件东西。

        在二铺村的慧园街,王宗泉专门立了一个“冀宝斋”牌匾,把他的宝贝都放里面展览,每逢有领导视察、朋友拜访,他都带对方去看一遭。

        “这些瓷器基本都是民窑,说实话档次并不高,年头也不行,大部分都是清末民初的。”魏英俊回忆说。

        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王宗泉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收藏层次,开始把方向转向官窑。

        最初的2万件藏品,王宗泉都陆续卖出去了。这增加了他的信心。于是,他开始读《明清瓷器鉴定》、跑博物馆。

        王宗泉第三次开始收藏是2000年以后的事。这时,在仕途上感到意兴阑珊的魏英俊也投入进来,成了搭档。但魏英俊的收藏数目远不如王宗泉,他所能凭借的只是自己的工资收入,王宗泉则大不相同。

        王宗泉的第一批官窑藏品只有几十件,但都花了大价钱,其中最贵的一件花了8万元。王宗泉找人制作了一个小册子,名为《明清瓷器选图录》。王宗泉开着车到各地古玩市场淘东西,见人就发他的小册子。王宗泉向人许诺,这本小册子就是一张贵宾卡,将来冀宝斋博物馆开馆了,拿着这个册子就能终身免费。

        按照魏英俊的解释,正是因为知道王宗泉的人多了,各地过来送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开始王宗泉特别认真,都把魏英俊叫来一起看过再决定,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可能是因为要建博物馆的许诺吧,突然一下变成了几万件,其中也不只是瓷器了,青铜器、陶俑、金器都有了。”魏英俊说。

        原村工作人员记得,王宗泉收藏的文物个个崭新,东西运到村委会后,拿着开具的白条,去村财务报账。但价格高的极少,低的一两百元,高的一两千元,

        2010年冀宝斋开馆时,王宗泉有11000件藏品,而如今冀宝斋对外公布的数字已是4万件,但具体的花费一直都是个糊涂账。

        (《时代周报》7.26 崔烜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