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铜砵村的很多村民都不喜欢“寡妇村”这个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铜砵村147人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留下大批“守活寡”的妇女。在东山县,这样的村落并非个别。据统计,1949至1950年5月11日,东山县被抓兵去台3945人。
这里是内地对台的最前沿。在敌对时期,小人物的离散故事与家国统一大业碰撞激荡,那弯浅峡成为难以逾越的伤痕。
“伪军家属”特别登记
“国民党51师打到东山县,准备逃亡台湾时,就到处抓壮丁,因为谁的兵多谁势力就大。”地方史学者林定泗说。
铜砵村被抓丁后,产生了很多悲情故事。佃农蔡秋昌被抓走时42岁,他45岁的妻子林阿仙原是县城里的大小姐,此后开始带着三个孩子下田干活,再未改嫁。而蔡秋昌先被抓到马祖,后调到台湾,5年后退役,靠当搬运工人为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跑到台南观音岩出了家。直到收到远在印尼的姐姐转来的一封家信,内有妻儿们的合影,他世俗的希望才再被点燃。
两岸剑拔弩张背后,离散家庭间的温情通信却是普遍现象。“通信一般都经过新加坡、香港、泰国、缅甸等地转寄。”
虽然经由第三地转寄,但通信基本上没有逃脱政府的掌控。
在1950年代,东山政府秘密制有“伪军家属调查登记表”,了解“伪军”(赴台国民党军人)家属及其本人情况。关于通信情况的表格包括:“参加匪部后与家庭有无联系?通信否?通过几次?信件主要内容和来信地址代号是什么?”
对这些家属的登记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甚至更晚。只不过,此后不再称他们为“伪军家属”,而用更中性的“蒋军家属”代替。
纠结的抵抗
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后,惦念着反攻大陆。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东山,一直在准备迎战。
“1952年就在防范,等了很多次,国民党没打过来。后来等到警惕性低的时候,他们打过来。那是1953年7月,正是朝鲜战争谈判期间,蒋介石怕形势不利,在这个时候选择出兵。那次打了3天,东山县的群众事先都不知情。”林定泗说。
这次战役史称“东山保卫战”。据《东山县志》记载,当时东山人民组成数百人的队伍,配合人民解放军与进犯的国民党军展开英勇的斗争。事实上,那些有亲人被抓去台湾当兵的东山人,内心充满纠结。被抓去替国民党卖命的壮丁又何尝不想念家乡?林定泗说,在国民党进攻东山的士兵中,有一人失踪,后现身投诚。
当然也有主动投靠国民党的东山人。资料显示,1951至1953年,东山县去台131人。
信件里的对敌斗争
为了加强“对敌斗争工作”,1960年,东山县的上级龙溪地委要求各县要有计划的“大力组织蒋方人员家属通信和写广播稿件,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全区共组织对敌广播稿200多篇,照片40多张,向敌占岛屿散发宣传品60万份,同时还利用节日思亲发动蒋军家属向敌占岛写信,对敌人的士气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
龙溪地委表示,“最近几年来,蒋帮不断通过各种关系,利用来往信件进行着各种反动欺骗宣传,必须有力地给予反击,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活动。”
亲人间的通信,被渗透进太多的政治因素。赴台人员在给铜砵村家属的来信中,有这样的味道。内地方面,也有积极的表现。
铜砵村村民黄镇国曾在当地对台部写过稿子。“对台写信,那时不让写家乡变化大、变得多富。因为再富也没有台湾富,台湾已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我们要用情感打动他们。”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88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也曾有老兵返乡后追问家信是谁写的,称这些信打动了身边好多人。
坚持不改嫁
被抓壮丁赴台之初,双方都还有很快再相聚的希望,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希望一点点破灭。很多赴台老兵重组家庭,相较而言,留守在内地的妇女则更多坚持独身。“铜砵村留下91个妻子,除了个别几人因家庭原因回到邻村娘家,其他都没有再嫁。”黄镇国说,改革开放后,有的老兵带着台湾女人回到了东山,出现“一夫两妻”团圆的局面,铜钵村的妇女再目送他们回到台湾。“30多年前看着丈夫被国民党兵抓走,现在看着他被台女带走;被国民党兵带走还有回来的希望,被台女带走没有希望了。”
1987年9月,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成为首家赴内地采访的台湾媒体记者。当时徐璐表示对她们坚持不改嫁不理解。黄镇国回答说:他们活在台湾,她们相信他们有一天会回家,而且公婆和孩子还在村里。她们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等待,如果改嫁了,老公明天回来了怎么办?却不知道要等38年。
(《经济观察报》7.8 韩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