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汇聚着一批年高德劭的社会名流,他们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有代表性,有影响力。他们大多福寿双全。
若要身体好,就要常常忙
今年99岁高龄的著名诗人周退密,目前每天写诗数首,近几年出的诗集有七大本。翻译家草婴说:“若要身体好,就要常常忙。”他一生从事俄罗斯文学著作的翻译,仅托尔斯泰小说全集12卷就花了20年时间,他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伏案工作。享年99岁的汤笔花,晚年仍坚持写作。他说,脑子不用要生锈。97岁时还参加《解放日报》征文,发表《世纪老人话沧桑》一文。今年95岁的著名报人田遨有诗云:“但求残年有用,不肯一日偷闲。”
心态好是健康第一要素
心态平和,乐观开朗,看得开,想得穿,放得下,几乎是长寿馆员的共性。
92岁的文博专家郭若愚有言:“心态好是健康第一要素”,“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人生在世难免受病痛折磨,有时还会遭遇大病打击。以达观的科学态度应对疾病,战胜疾病,则是一些馆员长寿的重要心得。93岁的画家张苏予早年身体并不好,曾得过肺病、胃病,三次大病转危为安,现在他老当益壮,身手矫捷。而做到这一点,大大得益于坚持了几十年的体育锻炼和养生保健。书画家顾振乐98岁了,但是仍然神清气爽,耳聪目明。谁能想到顾老曾经得过两次癌症,两次都化险为夷。
节制有度,知足常乐
上海文史馆首任馆长张元济享年93岁,他的后嗣张树年享年98岁,也是文史馆馆员。他们都保持了相似的生活习惯。一生澹泊名利,居家朴素不求奢华,营养适宜从不纵情大吃大喝。
巴金胞弟,现年96岁的李济生,迄今神定气闲,步履轻捷。李老为自己寓所亲笔题写的“知足斋”三字,就是他人生意境的真实写照。享年98岁的藏书家、书法家刘訢万,同父亲一起将祖传的嘉业堂藏书楼珍藏悉数捐赠给了国家,自己则不为财产所累,过得非常洒脱,他学书、学曲、学拳,可谓心通天地,气通脉络,在平淡中获得健康长寿。
安静能养生,豁达助怡情
刚过90整寿的贺友直,仍然眼不花、手不抖,工作精力十分旺盛。早已名满天下,人称美术界“一只鼎”、“连环画大师”,却做人低调。对待朋友、同事,总是那么随和,一点都没有架子。
丰子恺的两位千金,享年91岁的丰陈宝和今年84岁的丰一吟,一个平静恬然,宽厚沉稳,被描述为“平静得像一泓水”;另一个风风火火,干练性急,被描述为“干练得像一团火”。她们俩却有着共同的兴趣,那就是弘扬丰子恺的艺术、吟唱京剧名段,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解放日报》6.14 沈祖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