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

    “疾病缠身”的120

    《 文摘报 》( 2013年07月06日   01 版)

        提要:

        在上海,大约每4万人就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规定的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可惜,2012年上海急救服务出车达到59.45万次,其中非急救任务占到40%以上。

        半个月前的一天早上,88岁的老顾在上海市管弄路居民区的一个公园里散步时,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家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救护车”。等40多分钟后救护车赶到,老顾已不幸离世。

        在老顾的家人看来,急救车辆的姗姗来迟,导致他错失救治时机。“他其实只需要一些氧气。”事后,一位医生告诉老顾的外孙女小栾。老顾除了肺功能不太好,没有其他大病,连高血压这样的常见病都没有。

        记者调查发现,建立于1950年的上海医疗急救中心,和全国许多其他城市的120一样,早已“疾病缠身”:由于缺乏完善的分级制度,当不合理呼叫和骚扰电话如同病毒一般袭来时,它毫无招架之力;广泛存在的急救医生缺口问题,让这个拥有先进设备、看似强健的身躯羸弱不堪;道路拥堵、病人集中选择大医院……任何一个小创伤,对于120急救系统来说都是致命伤。

        40%为非急救任务

        当老顾感觉喘不过来气的时候,家人第一反应是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为即将到来的住院做着准备,生怕救护车赶到时少拿了什么东西。

        第一个急救电话是早上7点25分拨打的。不过,拥有616辆救护车的上海市急救中心,此时却无车可派。为此,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办主任管敏承认,目前救护车用车紧张,特别是在每天上午的高峰时段。

        仅从数据来看,在常住人口2300多万的上海,大约每4万人就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规定的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可惜,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急救服务出车达到59.45万次,其中非急救任务占到40%以上。

        6月26日早上8点,在老顾家附近的普陀区人民医院急救站,医生赵炯刚上班就要出车。正值早高峰,司机频繁地交替踩着油门和刹车,随时准备按下鸣笛按钮。按照道路法规的规定,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可以无视信号灯等道路法规,但必须“保证安全”。对于不少司机来说,这个规定让他们不太敢借道行驶或闯红灯。

        10多分钟以后,救护车赶到现场。车刚一熄火,赵炯和担架员就跳下车并抬出了担架车。有时候,这个包括司机的3人团队,要在逼仄的楼道里搬运病人。

        但等待赵炯的只是到医院复诊的老太太。这已经是她第3次叫救护车复诊了。这个腿上打着石膏的老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何不妥。目前,上海市的救护车取消了抬病人上下楼的抬抱费,只收取单程费用,这意味着叫救护车“比出租车方便划算”。

        对于这种情况,急救中心不仅无法事先甄别,到现场后也不能拒绝拉人。据说,有人会因为手被水果刀划伤拨打120,还有人和他人吵架,“装心脏病发作”拨打120。北京一位急救医生抱怨,自己每天出车八九趟,最多的时候有一半不需要救治。

        分级救护可行吗

        被这些不合理呼叫弄得团团转的120急救系统,还要承担这座大城市的转院任务。上海许多医院都对病人的住院天数作出限定。许多病人即使没有康复,也需要转入下级医院。

        当正规军不堪重负之时,“山寨救护车”这剂假药出现了。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在其他省市取得运营执照的救护车,上海急救系统很难对其监管。

        “上海的急救车辆,重点是保障危重患者的救治,在每天上午急救用车高峰,恳请市民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一篇来自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宣传稿件这样呼吁。

        但“合理叫车”是一剂良方吗?首都医科大学的王亚东教授质疑道:“普通市民如何判断该不该叫救护车?”

        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调度室里,顾家的求救电话和其他来自复诊患者和转院患者的电话一起,被这里的14名接线员接起。调度员会确定地址、询问病情、寻找车辆并下发任务,一切操作按照规定将在一分钟内完成。

        而在另一套名为“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中,调度员将大有作为。在这套由美国研发的系统中,调度员会按照一套严格的规范问询,将病情从轻到重分为6个等级,依照紧急程度派出车辆。目前,这套系统已在苏州等城市投入使用。

        负责上海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部运作的李警雷怀疑,北京、上海可能无法适应这套调度系统,“如果调度员作出错误的判断,由此带来的纠纷由谁来承担?”

        急救医生越来越少

        一个不太为公众所知的事实是,拥有616辆救护车的上海市急救中心仅有医生157人。在我国,急救中心被看作一级医疗机构,从事急救任务的救护车上必须配备一名医生。这意味着上海市有一大半救护车无法进行急救任务。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城市同样存在。2008年前后,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长跑遍全城也才收到十几份简历,“每年招到的人都不及计划编制的20%,眼看着院内急救医生平均年龄已近40岁”。

        在被称为“最难毕业季”的今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都招到海南岛去了”,最终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53个有意向的,但还没等签订就业合同就有约30%的人违约。

        在北京干了20多年的急救医生贾大成看来,急救医生处于医患矛盾最紧张的前线。这个性子耿直的大夫遇到过不理智的患者和家属,“眼镜都被打碎了两副”。

        另一个造成人员紧缺的原因在于晋升空间。目前,在上海市急救中心的157名医生中,只有一名获得了副高职称。

        与急救工作不符的还有相对微薄的收入。在瑞金急救站工作的赵虞介绍,自己的工资只有5000元左右,担架员和司机的收入更低。

        “现在我们这儿就出现了倒挂现象。”坐在急救中心7层铺着厚厚地毯的接待室里,管敏解释,“别看这个楼挺漂亮,都是专款建的,现在局里面到处都很好了,只有一个120还像延安窑洞,领导脸上也挂不住。”

        (《中国青年报》7.3 陈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