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6月20日 星期四

    知识窗

    《富春山居图》 一幅名画 几世传奇

    《 文摘报 》( 2013年06月20日   05 版)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杰作,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书画界将其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提并论。这幅长卷迷倒了无数人,但它也命运多舛。

    八旬翁成就传世名画

        黄公望是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做吏,50岁以后做道士。南宋灭亡后,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直到中年,黄公望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后来案发,46岁的黄公望也受到牵连,被诬入狱。

        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冷,做了道士,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靠卖卜为生。黄公望的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而他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他的作品存世不多,如今留在世间有年代可考的画作只有7幅,全是他70岁以后创作的作品,其中最好也是最出名的当属《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好友无用禅师所绘。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

    命运多舛 屡遭巧取豪夺

        该画作始作于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其时黄公望已经78岁高龄。1350年,他将《富春山居图》题款送给无用禅师,4年后去世。此画作成之初,无用禅师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

        明成化年间“明四家”之首的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之后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后来,画作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把它卖给了宜兴一个姓吴的官宦世家。《富春山居图》在吴家流传了三代后,传到了吴洪裕手中。

        明亡清兴之际,清军南侵,为躲避战乱,吴洪裕也不得不加入到逃难的人群中。他随身带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吴洪裕临死前,实在舍不得这幅画,竟决定将它们烧掉为其殉葬。最终,是吴洪裕的侄子挽救了《富春山居图》。然而,画作还是被烧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段,画作起首一段已被烧掉,其余幸存的地方也布满了火烧的痕迹。

    重新装裱后湮没无闻

        令人欣慰的是,此后不久,该画作被极富鉴赏力的古董商人吴其贞发现,他去掉前段烧焦的残片,精心装裱后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乃原作主体,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将原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割下挪至画首,这便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识破它真容的正是江南鉴定界“一只眼”、书画大师吴湖帆。

        1938年秋,吴湖帆卧病于上海家中。一天,“汲古阁”古董店老板曹友卿前来看望他,随身带了一张刚购买到的破旧的《剩山图》请他鉴赏。吴湖帆捧画品鉴良久,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

        曹友卿一听,知道这幅画是宝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之后,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铜器,将这个残卷换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馆供职。当他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后,多次来往沪杭之间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2011年6月,面世660年、遭火殉360年、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得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文汇报》6.1 李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