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附近有一条粶米仓胡同,在它的东口儿有一座寺庙——智化寺。智化寺建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是大太监王振的家庙。明史上说宦官专权“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
宦官王振的沉浮
王振是在宣德年间(1426~1435)入宫做事,此人不仅识文断字,而且处事圆滑机警,不久便被选入东宫侍奉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英宗九岁即位,王振一跃成为十二监之首——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满朝皆以“翁父”呼之,就连英宗也称他为“王先生”。
正统八年,王振在皇城附近大兴土木建造住宅,第二年又在其右建智化寺。建成后的智化寺规模宏大壮丽甲京城,其主要的建筑物有智化门、钟鼓楼、智化殿、转轮藏、如来殿、大悲堂等。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刺大举进攻明朝。王振不顾众臣的反对,煽动英宗御驾亲征。行至山西大同,突闻前线惨败,王振才慌忙带着英宗向北京撤军。八月十四日,明军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王振下令在这个即无水源又四面环敌的高岗安营扎寨。第二日瓦刺部队将土木堡包围,英宗被俘。
王振的一意孤行早就触怒了众人,混乱之中护卫将军樊忠恨不可遏,一锤打死了险些断送大明江山的奸佞小人。英宗被俘,举朝震动。英宗的胞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景帝,年号景泰。朱祁钰下令诛杀王振家属和亲信,籍没他的家产。智化寺也因此充公。朝廷还将其住宅改为京卫武学,今智化寺附近的武学胡同就由此而来。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提督石亨与宦官曹吉祥等人带兵冲进南宫,迎英宗还位于朝,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昏馈无道的英宗虽险些命丧“王先生”之手,但仍对其念念不忘,还朝不久,便下令将王振流放在辽宁铁岭的家属全部招回京城,还用香木刻成王振形在智化寺进行招魂安葬,并在寺北面为其建立祠堂,并敕赐祠额“旌忠”。
智化寺的兴衰
此时,作为王振家庙的智化寺又一次兴旺起来。直到清乾隆七年,御史沈廷芳路过智化寺,见其内香火鼎盛人山人海,便上奏朝廷:“王振逆阉篡权误国,罪不容诛,英宗为其所立祠庙和李贤所撰颂德碑应毁”。乾隆八年,奉旨毁像及碑。智化寺因此又一次没落下去。
智化寺是目前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之一。寺内的歇山式建筑风格、梁架、斗拱、彩画、经橱、佛像、雕刻等都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征。
最让人骄傲与叹息的就是寺内的藻井。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一种技艺,为正堂顶棚上一种特殊装饰,仅出现在宫殿、寺庙等庄严的地方。智化寺内共有3处藻井,分别在藏殿、智化殿和万佛阁,尤以万佛阁中的藻井最为精美。
民国时期,智化寺已穷到无法维持生计的地步,连寺内古柏都被偷着卖掉做了人家的棺材。现今,智化殿的藻井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万佛阁的藻井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而智化寺用它们的照片补在愿来的位置之上,看着实在让人心痛。
智化寺的音乐也是“国宝”级的活化石。王振将宫廷音乐移入家庙内,由该寺师徒相承,一直延续了五百多年,到现在已传到第二十八代传人。智化寺的京音乐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融合一起,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智化寺的衰败,京音乐也曾一度走向灭亡,学此技艺者不过寥寥数人。
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努力下,从智化寺、水月庵、成寿寺等寺院和查阜西、杨荫浏两位先生手中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整理出版了一套北京智化寺音乐的腔谱,为京音乐的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并称中国“五大古乐”。
(《北京纪事》2012年第11期 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