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来有正史、野史之分。且不谈历史真实,仅来自个人与民间的回忆、日记往往行文风格也不同。我们能做的是:让方方面面的人都来说,让事实真相凸显。
《讲话》为何推迟发表
大约从今年4月开始,国内报刊就渐渐地开始刊登有关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及毛泽东《讲话》的文章、消息。有学者研究当时参会人数,具体到名字,真是不容易搞清楚——比如有人参加了,但在那张著名的历史性合影照片中却不见其身影。据考证,有人是临时有事,有人不巧去厕所了,结果错过了照相;有人没有参会——参会人都是受邀的——但赶上照相,人家一叫,就走进了那个历史瞬间。
当年参加座谈会聆听讲话的老人不多了。黎辛先生当时不在会场,留在《解放日报》值班,并亲手编发《讲话》。老先生90多岁了,记忆力超好。他此前给我一篇大稿,其中有他亲历的历史细节的最新披露,总体上反映了座谈会前后的历史概貌。
《讲话》在座谈会上讲完后,并没有马上发表,真正发表的时间已是一年半后的1943年10月了。这期间为什么不发表?黎辛回忆,当时报社领导多次催促毛主席发表,毛都说“不要急,要多考虑考虑,慎重些”,而且最后在清样上还有改动,据说毛在延安时期发表的文章中,《讲话》是清样上改动最多的。
因为座谈会讨论得不好——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所以毛指示《解放日报》特辟“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专栏,这当然是为了统一思想,《讲话》中涉及的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工作的任务,都可以在刊登的马列经典中找到思想渊源。
到了1943年5月召开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解放日报》在对会议的报道中才首次披露了《讲话》的部分内容,如“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凯丰、陈云、刘少奇、博古等高层领导人也纷纷讲话。陈云《反对自视特殊与自高自大》提出树立首先是党员,文化工作只是党内分工的观念,不应抱着“基本上是文化人,附带是党员”的态度;凯丰《到前方到乡村成为群众一分子》,刘少奇也鼓励大家到农村去;博古希望作家给报纸写通讯报告作品,总之,高层表态都刊登出来。最后是作家们积极表态文章陆续刊登。等到一批新作品,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吴满有》等出现时,毛主席觉得时机成熟了,才将《讲话》拿出来,并以纪念鲁迅逝世7周年这个由头,全文刊登在《解放日报》上。
《白毛女》最初的剧情
据王林1946年日记记录的贺敬之报告,《白毛女》最初演出时,没有将黄世仁枪毙,因为“怕左了”;结果鲁艺的伙夫切肉时都愤愤不平。毛主席看了也说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毛主张枪决地主恶霸。刘少奇在某次报告中也说,不枪决此恶地主是右倾的具体表现。
据孔昭琪回忆,解放前在他家乡山东阜平县龙泉乡老革命根据地演出的《白毛女》,情节上与后来的经典版本也有不同:喜儿遭强暴与欺骗后,还对黄世仁有幻想。当黄家上上下下忙着为黄世仁办喜事时,张二家的拿起正赶制的新衣朝喜儿身上比,喜儿接下来有这样的唱词:穆仁智说我该高兴,少东家叫我把日子等;张二婶子将衣来比,不由我红喜喜在心里。这一情节比后来经典中的喜儿,阶级觉悟差多了。当时中委们提意见:如果农民群众也无力量,那么最后农民的解放从何而来?
在红色经典诞生之初,众作家评价不一。王林1947年日记记载一次会上,扯到《白毛女》,丁玲说《白毛女》的创作是鲁艺想搞一个大形式以压迫一切,所以最初怪气森人(这可能指白毛仙姑在山庙里,笔者注);艾青说是先有主题而后找生活。据说,当时群众爱看《白毛女》,但文艺专家对这戏都有很大意见。有个张季纯还写文章挖苦一大顿,被陆定一看到,说:这些文艺人还应该整风。
(《经济观察报》11.12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