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

    不要一棍子打死“凯恩斯”

    《 文摘报 》( 2012年07月26日   06 版)

        科学必须实事求是,讲求准确,即使是“坏东西”,我们也不能去扩大它的“坏”,何况“凯恩斯”是在30多年中一直被世界各国尊为治国法宝的一种经济理论。

        第一,“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学派”并非一回事。

        凯恩斯的《通论》是针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提出的,可以说是一种“相机抉择行动”的对策理论,显然带有明显的短期性。但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对“相机抉择行动”的对策理论已作了修正,发展为“长期动态化”。事实上,在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或中国的经济理论,讲的都是后凯恩斯主义的“长期动态化”,而不是凯恩斯当年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了。

        第二,凯恩斯并非只关心“生产”,就业才是他的核心主题。

        第三,不要举棍乱打“凯恩斯”。

        1.凯恩斯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通论》。该书的全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将“就业”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因为在1929~1933年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失业非常严重。因此所有经济界人士与政界首要都将“就业”放在第一位,谁也不去讲生产更多东西,而凯恩斯之所以名震一时被奉为“救世主”,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就业”的理论与措施。

        2.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是建立在“有效总需求与有效总供给”平衡的理论基础上的。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基石。他摒弃了萨伊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批判了资本主义在任何情况都会自我调节的理论。用“有效需求理论”去观察今天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避开许多假象,使我们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中国青年报》7.16 汤安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