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开展学国学活动,校长刘长铭谈了学国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读来令人深思。
纠正是非观和价值观的错乱
谈到文化继承的问题,我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好,甚至应当说很不好。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自己将自己的文化和道德观、价值观搞乱了。比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是仁爱,“仁者爱人”,等等。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中,“仁”是核心,是人的最美好的道德的体现。但是,在过去的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名字中带有“仁”字的人多是反面人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穆仁智”。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当中,叫什么什么“仁”的人多不是好人,“仁”是一个很坏的字,是一个很坏的东西,谈“仁”就是虚伪的,甚至是反动的。
这种道德是非观或道德价值观的错乱,在很长一个时期对社会公众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我们今天正在食这种错乱的苦果。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药家鑫事件、出现了留学生刺伤母亲的事件,还有那些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样的事情都是前所未闻的,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
我们更需要常人的道德
我们不仅需要圣人的道德,更需要常人的道德,需要贴近大众的道德观,需要能够变成每个人日常行为的道德准则。
我认为,评判一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主要不是看少数榜样人物精神境界所达到的高度,当然更不是看极少数社会败类行为的卑劣程度,而是要看社会大众普遍相信并恪守的道德行为底线。
咱们的同学去日本游学,发现日本的学生总是恪守这样一个行为准侧:“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句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懂得并都可能做到的话,几乎浓缩和体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全部美德。他们把人的美德或社会公德变成了人人都能懂都能抓住的东西,没有高深和玄奥,没有高不可攀的感觉。
要敢于超越前人
中国在近代落后了,科技落后了,经济落后了,我认为归根到底是文化落后了。文化为什么会落后?原因很多。过去我们认为先人高不可攀,不可超越,后人只能望前人之项背,学习国学要讲究正统,不同的观点常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观点与先人相左就是“大逆不道”,等等。这样的话,文化怎能发展?社会怎能进步?国家怎能不落后!国学也需要不断创新。
因此今天,对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我们应当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内涵。你们学习国学,思想上要破除迷信,冲破框框。如果人的思想总是受到禁锢,社会就不能前进,不能发展。
诺贝尔奖是发给那些“出题的人”
近年来,社会上常讨论一个话题:中国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我国开展青少年学科竞赛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二三十年前的金牌得主现在也已经有四五十岁了。我相信他们多是各个行业领域中的佼佼者。但是,当年世界第一的赛手为什么今天没有走到科学的最前沿?
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培养的是“解题的第一”,而不是“出题的第一”。一道题哪怕我们能用一百种方法求解,那也只证明了题目出得正确,出得好。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一百多年来,诺贝尔奖多是发给那些“出题的人”,发给那些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的人,发给那些开宗立派的人,很少是发给解题人的。我想这正是诺贝尔奖的价值与原则。
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要说明,你们现在学习国学,应当与以往不同,仅仅读经注经是不够的,要敢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学说。要在传统的文化中注入时代的精神与新的内涵,这是你们这一代人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群言》2011年第12期 刘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