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03日 星期六

    感恩之旅

    于丽娜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03日   08 版)

        一封信、24年、93岁、一所乡村中学,就是这几个数字,促成了这次。我们是带着对几十万读者的深情厚意上路的。

        读者是报纸的“衣食父母”,与报纸的生存和发展唇齿相依,他们是我们一直牵挂的人。行程1800多公里,我们来到地处巴东大山深处的栗树垴村。

        得知我们从北京千里迢迢来看望一位老读者,一路上,我们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光明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宜昌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三峡日报记者,接着是宜都市委宣传部长副部长,潘家湾乡党委书记、乡长,栗树垴村村长,队伍越来越壮大,当一行二十几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山脚下一座白墙绿瓦的小楼前,93岁的龚觉民老人已等在了门前。老人腰板挺得直直的,眼睛炯炯有神,可以用犀利来形容,浑身上下又透着书卷气。

        说起订阅《文摘报》24年不间断,老人说:“我是办过报的人,全国这么多报纸,选择订阅《文摘报》我是经过筛选的,我把《文摘报》看作是我的精神伴侣。”老人拿出一沓用铁夹子夹得整整齐齐的《文摘报》,指着报眉处用钢笔写的一排名字告诉众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听到老人用亲人这个称谓称呼我们的编辑,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身临其境,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这是世间最伟大的情感。我忙不迭的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给老人看,马总指着照片上两个小伙子说:“老先生,我把你的亲人的照片带来了,你看,这就是张力斌。”照片上张力斌和郑志华二位年轻编辑手捧着装裱好的老人写给《文摘报》的亲笔信。这时屋子里变得很安静,在场的人都被一声声亲人的呼唤感动了,老人拿着照片,眯着眼睛看了又看,脸上的表情是幸福的。

        和老人交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的幽默。老人说,今年我93岁了,这个房子盖好十几年了,家里第一次来这么多的客人,还有从“小地方”北京来的客人。

        当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夏静问老人,你知道粉丝是什么意思吗?老人用双手围成喇叭状,大喊到:“我是《文摘报》的粉丝!”老人的风趣童真逗得一屋子的人哈哈大笑,为老人鼓掌。

        另一个感受就是这是一位智慧老人。老人思维敏捷、睿智,妙语连珠,一屋子的人,他是绝对的主角,面对着摄像机谈笑风生,极具镜头感。

        时间太短,来不及听老人细细讲述,不过从老人给儿子起名龚成才,给孙子起名龚自耕,可以断定老人一定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老人说自己九死一生。

        老人是在重庆受的教育,1945年到新疆,曾任黄埔军校新疆分校教官,新疆日报编辑部主任、主笔。

        说起给乡中学捐赠《文摘报》,老人说,我是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烟酒毒不沾,我小时候母亲就告诉我好事难得,人要做好事善事,我希望孩子们能看《文摘报》,润物细无声。

        聚散总有时,告别的时刻到了。老人激动地说,我今天太高兴了,今晚我可能睡不着觉了。我们也是依依不舍,从此这个小山村有了我们深深的眷恋,老人是《文摘报》的亲人,所有读者都是《文摘报》的亲人。

        跨越关山,这是一次编者和读者的心灵聚会。

        离开宜都之际,众人相约,等老先生百岁时再聚潘家湾,祝龚老先生长命百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