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03日 星期六

    一声亲人

    马宝珠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03日   08 版)

        蜿蜒崎岖的山路把我们带向白云深处。

        车窗外满眼的绿色、起伏的山峦我们已无暇欣赏,一来是道路颠簸,弯道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的心紧张得缩成一团;二来是难耐的兴奋与遐想:即将见到的龚觉民老人是怎样一个人?那个远离喧嚣的小山村为何让我们牵挂?

        汽车停下后,走了一段山路,很快看到陪同我们的宜都市委宣传部王长镜部长向山坡下迎候的村长招手,她示意我们老人的家到了。我粗粗计算了一下,从北京到达这里,我们足足用了10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六个小时的高速、两个半小时的山路。

        山坡上,正午的阳光照在一位拄着拐杖老人的身上,老人身后是正在晾晒的金灿灿的玉米。我们快步走到老人面前,只见老人神清气爽,身板很直一点儿不佝偻、脸色红润少见“沟壑”、头发密实黑发很多。

        走进堂屋,老人的儿子、儿媳端上热茶,我们来不及品尝,就开始了采访。我的同事、光明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夏静和我一左一右坐在老人身边,于丽娜支起三角架准备拍照。“您为什么订阅《文摘报》?《文摘报》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有着丰富采访经验的夏静爽快地开始了她的提问。老人思路清晰,一一作答。我们想知道的,夏静已经问了。我还想知道老人是怎样把看过的《文摘报》装订成册送给乡里民族中学的,老人对《文摘报》有什么意见与希望。

        老人起身走进卧室,取出用夹子夹得整齐的《文摘报》。“阅读后的报纸弃之可惜,让广大师生在精神上共同享受,润物无声呀!所以,我每两个月把报纸装订成册,送给学校。”听到老人的讲述,看到与我相伴11个年头的《文摘报》出现在这山里人家的堂屋时,我的心发热,喉咙发紧。接着,老人指着报上亲手写下的名字深情地说:“这是我的亲人、亲人哪。”我靠近一看,张力斌、郝荣丽、马津京、成向东、华夏、孟榆、姚小平、孙思源等责任编辑的名字赫然写在今年8月4日《文摘报》一版上端。从事新闻工作28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读者称我们为亲人。顿时,惊喜、震撼、温暖涌上心头。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我继续倾听老人的述说:“《文摘报》是我的精神食粮、生活伴侣,活一年我就要自费订阅一年《文摘报》”。

        为方便拍照,我建议老人把手中的报纸翻转过来。蓦然看到第八版刊登的文章正是我最近写的《何兹全的境界与情怀》,这也是老人收到的最新一期报纸。我告诉老人情况后,老人眼中充满了惊喜。他紧紧握住我的手,颤抖地说:“我太高兴了,做梦都没有想到离你这么近,离文摘报的亲人这么近。”

        为表达对老人的谢意与敬意,我们为老人颁发了“《文摘报》荣誉读者”证书,这也是《文摘报》历史上第一次向读者授予这个称号。当老人接过证书和我们从北京带给他的月饼时,连连说:“我高兴死了,高兴死了。”此刻,堂屋里充满了笑声。

        走出堂屋,告别老人,那一袭朴素干净的蓝布衫、紧贴老人居室不到一米远的大山、堂屋山墙旁的玉米地,和老人有关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那样亲切。

        午饭后,我们赶到潘家湾乡民族中学,叶祖益校长、张秀奎副校长、叶绍继老师已等候多时。在二楼会议室,长长的会议桌上是一字排开的《文摘报》,有的已经泛黄,有的崭新如初。一针针一线线的装订,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能相信?我仔细地翻阅报纸,看到许多地方有老人的批注。譬如,在一篇提倡健康生活的文章旁,老人写道:“不抽烟,不喝酒,爱劳动,爱读报,我要坚持呀!”又如,在一篇讲党的惠农政策的文章旁,他批道“好!”。当然,他用红笔圈起来的错别字让我汗颜。

        一座大山里的一位老人,一位老人与一份报纸的情缘。老人让我懂得,办报人与读者是亲人关系;办报不仅要用心用力,更要用情。

        我们相约,老人百岁时再来看望他。老人家,幸福、充实地生活吧,《文摘报》将一直陪伴着您,我们将一直陪伴着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