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9月03日 星期六

    无影白塔700年容颜未改

    《 文摘报 》( 2011年09月03日   07 版)

        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因塔身通体涂以白垩,故该寺又俗称“白塔寺”)内,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处于元大都城西南,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该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喇嘛塔。

        白塔建成后藏释迦佛舍利于塔中。竣工那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射箭圈地,建成一座16万平方米的寺院——万安寺。万安寺在元朝皇室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举凡皇帝即位、郊庙礼成等,百官都要在此习仪演礼;同时,这里也是蒙汉佛经等书籍的译印中心。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陆原介绍,地位如此重要的万安寺“应运而生、应运而亡”,元朝灭亡那年,一场雷火焚毁了寺院,只有高大的白塔得以幸免。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宣宗下令修葺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敕命重修庙宇,同时将寺名改为“妙应寺”。

        妙应寺白塔高51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白塔的三层塔座中第一层为护墙,第二层是四面对称内收折角的须弥座。塔座之上,是由24个仰莲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再往上是5道金刚圈,上面就是覆钵形的塔身。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鬘。华鬘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鬘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鬘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抬头望去,36片透雕流苏各悬着一个风铃围拢着天盘,托起了一个宝塔形的鎏金塔刹。塔上托塔,通体皆白,构成了妙应寺白塔的独特外形。

        “这白塔没有影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家住白塔寺东夹道的魏先生指着白塔说。旅游局工作人员则解释说,“无影”其实是不可能的;“塔无影”的说法,只是因为白塔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再加上白塔寺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胡同内的平房高矮参差,所以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

        作为元大都的见证者,这座白塔从未走出过北京的视线。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寺庙多次重修。从1922年起,妙应寺庙会开始举办,与护国寺庙会、隆福寺庙会并列北京三大庙会,一直延续到1961年。

        “妙应寺白塔在阜成门附近凌空而起,与北海白塔和景山、钟鼓楼遥相呼应,从构图上控制了整个西城的城市空间。”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吴良镛曾经这样评价妙应寺白塔在北京城市格局中的定位。

        (《新京报》8.18 王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