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荒芜,孤寂。
暮色中,伊川书院愈显凄凉。
河南省伊川县鸣皋镇。记者在这里一路打听伊川书院,可被问到的人却都一脸茫然——伊川书院曾经的风光早已随风而逝。它即将被这里干干净净地遗忘。
时光回到900多年前。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著名理学家程颐在此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当时的伊皋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为弟子居所;书院内有稽古阁,作贮书之用;大门上悬“伊皋书院”匾,为程颐所题。
此后20年间,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那时,四方学子纷至沓来,“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颢、程颐二兄弟的弟子中较有名的有80多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等人。广为人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地。
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评价,“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
站在书院开阔的土地上,放眼望去,没膝的蒿草中点缀着几座破败的砖瓦房。房屋黄泥裸露,门窗洞开,藤葛肆无忌惮地爬上窗棂。院子里,村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一幅残破凋零景象。
书院曾被修缮过的正殿,绛红色木门已在风雨侵蚀中褪色发白;门窗贴纸已经无存,门框上隐约可见粉笔刻画的痕迹;透过门窗格子的孔隙,殿内空空如也。
正殿一侧,是一排没有窗户的毛坯砖房,廊间瓦砾堆积,屋内空空荡荡。
院内,数通石碑暴露在日晒雨淋中,有的被丛丛玉米遮挡。记者屏息凑近一通石碑,就着暮色依稀辨识出额首上的文字“敕赐伊川书院之碑”。此碑为元代所立,碑文由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书写,如今,碑体上的大片文字已经漫漶莫识。而其余大部分石碑,上面的文字经风雨剥蚀,也已模糊不清,有些甚至变成无字碑。
院子南侧,一排拆除门窗的平房,与书院正殿遥遥相对。村民介绍,这里曾是第四高中的学生食堂。隔着书院的另一侧,是原第四高中教学楼。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伊川书院旧址上扩建伊川县第二中学,后改为伊川县第四高中。2004年,伊川四高迁出旧址。时至今日,只剩破败的教学楼依然在书院旧址上颓然而立。
“伊川者,万世之伊川;书院者,天下之书院。程氏不得而私之,其子孙又乌得闻之!”伊川书院石碑上的文字让观者感慨万端。
清“伊川书院二程祠记”碑云:“兴学育才之地,榱坏垣崩,草菜榛莽,至久废不举者,虽曰物力而人心居半焉。”——历史上曾几修几废、命途多舛的伊川书院,如今又在被谁遗弃?
(《光明日报》8.29 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