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7月16日 星期六

    老房子改造用上新技术

    《 文摘报 》( 2011年07月16日   03 版)

        老楼加箍 砖混套上钢混墙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宣布:本市1980年前建成的老旧房屋都将进行抗震节能改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最大规模的房屋综合改造工程,工程将历时5年,财政投入逾百亿,涉及到4000多万平方米的老房子。通过改造,老房子不仅使用寿命延长至少10年,还可能增加面积。

        很多市民好奇,这样的改造用的是什么技术?老楼顶上再增加楼层安全吗?

        此次老旧住宅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工作技术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复杂结构研究所所长苗启松告诉记者,这次老旧住宅抗震节能改造以1980年为界,是因为1980年以前建成的房屋,很多是不满足北京地区抗震设防标准的。

        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砖混结构的房子相对较多,30年前砖混结构的老房子很多没有构造柱和圈梁,这样的老房子难以抵御烈度8度以上的地震。

        按照相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原则,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北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8度,也就是说烈度8度的地震属于中震,应该可修,而遭遇烈度9度的地震,建筑仍然应该不倒。这次老房改造,瞄准的正是这个目标。

        “推广构造柱和圈梁是在唐山大地震中学到的。”苗启松说,构造柱和圈梁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起约束的作用,唐山大地震后,人们发现凡是有构造柱和圈梁的建筑,损坏程度都远远低于没有构造柱和圈梁的建筑,因此,在大地震两年后出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构造柱和圈梁被列入了设计要求。而这次北京重点改造的老房子,就是要为它们增加类似构造柱和圈梁的“机关”。

        “在建筑内部增加构造柱和圈梁是不现实的,于是课题组研究出一项新工艺,在建筑的周围,每隔2到4米打一根螺旋钢桩,作为钢筋混凝土墙的地基;同样,在建筑的一层安装一定数量的钢拉杆,它们的作用相当于圈梁的约束作用。”苗启松说,按照这样的工业化加固技术改造后,建筑可以满足北京地区8度设防抗震要求。

        楼体长胖 住户可得阳台面积

        此前有报道称,改造技术相当于给原来的房屋加上一层“外壳”,加厚的“外壳”与原来外墙之间的空间,就是相应住户增加的面积。

        苗启松展示的一张老楼加固示意图上,一栋建筑东西两侧,新增加的钢筋混凝土墙是单个墙片,而南北两侧新增加的T字钢筋混凝土墙可以为每户增加一个阳台或者一个开间,使用面积大约是4到6平方米。

        楼顶加层 老地基不增加荷载

        老楼“长个儿”也是这次改造的一个亮点,这可以增加土地利用率。但老楼居民普遍担心:老楼本来就不结实了,顶上再增加一两层,岂不是更危险了?

        “这种想法是个误会”,苗启松说,“在老楼周边打一圈钢桩,目的就是支撑增加的钢筋混凝土外套结构,如果新增楼层,增加的楼板也直接通过外套结构连接到钢桩,也就是说,这圈钢桩就是新增楼层的地基,新增楼层与原楼层没有联系,新增楼层不会给原楼增加‘负担’。”

        据了解,技术人员已经进行过相关试验,一栋楼房从5层增加到7层,由于钢桩的支撑作用和设置隔震装置,增加老楼的地震荷载很小,有时基本不增加。 

        (《北京日报》7.13 刘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