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重庆万州三峡职业学院45名学生到上海某电子公司就业。几个月后,多数学生适应得不错,很快上手,并考上了技术员、工程师,但有5人未考上。
这5人中,冉生升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对这个行业不太感兴趣,表达了“回炉”、另找出路的意愿,得到校就业中心的支持。
冉生升回校学习经济贸易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他遇见心仪的单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经过一系列的选拔,他如愿以偿,迄今已就业两年多时间。和冉生升一样,园林专业的唐湛兰,毕业后去了一家民营学校任教,但她发现这不是自己所梦想的岗位,希望另找工作,回校学习培训后,她选择去了万州区招商局的下属单位。
这种让不满就业岗位或自认为难以完美履行岗位职责的毕业生免费“回炉”,再重觅工作的“召回”举措,类似于工商业对缺陷产品或商品无偿收回并实施修理、更换等挽救措施的召回制度。对于每年毕业生约2000名的这所高职院校而言,零星的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真正建立制度,成为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青年报》5.9 田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