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1935年10月19日走进吴起镇,12月开始陆续到达陕北的瓦窑堡、保安县,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从保安迁往延安。由于外来人员不断增加,医疗任务扩大,中央决定在延安组建中央苏维埃医院。
1938年10月,延安不断遭到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狂轰乱炸,延安的许多机关、学校、保育院都搬到了安塞的黄瓜塔,一时间延安的医疗机构成了空缺,生老病死的问题急待解决。
当时中央卫生处在延安城北的西川兰家坪一带的山上,他们沿着河谷向上寻找合适的建院地点,很快就在兰家坪西北方向的李家坬村选定院址。李家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村后耸立着一座大山,高高的山峁峁,坐东北朝向西南,绵延在阳光的普照下,甚是喜人。川流不息的延河从西北向东南流过村前,使得这一片黄土高坡生机盎然。延河对面就是陕北公学。过了延河,再向东南就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八路军司令部王家坪。当时这段延河上没有桥,人们一般都是卷起裤腿蹚水过河。从李家坬翻过山向西南方向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枣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大家决定就在李家坬办医院,报请中央李富春同志批准后随即开工建院。
在山上打窑洞不像我们在城市建房,整整齐齐排成一排。它顺着山势绵延曲折,一排窑洞,有的面向东南,有的面向西南,甚至有的拐到面向北,有的在坡上,有的在坡下,可能就是根据“立土”、“横土”来修建的。窑洞里没有梁柱,也不需要特别的装修,土墙、土顶,把地面夯实了,就能住人,这是最普通的“土窑”。没有书架、衣架,在墙上挖出一个“坷坮”,就是放神像的佛龛那样的小台子,可以放盏油灯、书报等小物件。人们与黄土为伍。门窗都是木工老乡们用自产的木材就地加工安装上的,木制的窗棂糊上窗户纸可以挡风、采光。厚重的两扇木门对开,门上有门闩;小窑洞是一扇木门。无论大门、小门都有木结构的门关子。木门可以拆卸下来,既可以当“床板”,又可以当“担架”。
到9月份,已经挖好两排,有三四十口窑洞,初设50张病床,分内科、外科和妇产科三个科室。9月6日,初期的医院就这样建成并开始收治病人了。
据老人们回忆,第一个住进中央医院的病人就是杨松,他当时是从苏联回来的干部,在中央宣传部工作,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结核病,身体很虚弱,1942年11月23日病逝时只有35岁。中央医院妇产科第一个有记录的娃娃是1939年9月17日出生的,可惜到现在我还没有联系上这个在中央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娃娃。
后来,窑洞扩大到了4层,下面一层是工作人员的住地,上面分别是外科、妇产科、内科,各占一层。最初的手术室建在山上的石窑洞里,坚固、耐用又美观,窑里墙面都抹了灰,再不是裸露的黄土墙,便于消毒保洁。还有一种叫接口窑,有接口石窑和接口砖窑,是把土窑的门匝和外墙上都砌上石头或砖,用来加固窑洞。一间一间的窑洞是独立的房间,所以转送病人,尤其是手术前后的病人和产妇,一般都需要用担架抬着走。为了防空、遮风避雨和医疗工作的方便,就在一些窑洞的后墙之间挖了通道,像我们现在说的“走廊”,这样不出窑洞就可以转送病人。产房、婴儿室都是接口窑,而且和产科病房窑洞之间都有通道,转运产妇、把婴儿从婴儿室抱到病房喂奶就非常方便。手术室、婴儿室的窑洞修了利用地热取暖的地炕,烧火的灶砌在窑洞外面,窑洞的地面挖成一道道沟,用清涧的石板盖在上面,又薄又结实,散热也很好。整个地面用混合的三合土覆盖,用木棍捶打,光滑度仅次于水泥。地沟的内端深入后墙,出口的烟道开在山顶上,热气经过石板下的地沟从后面的烟道排出窑洞外,窑洞里暖和、清洁又卫生,还不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真是奇思妙想。还在山下的平地上盖了一些平房,山上山下分别用作病房、办公室和医务人员的宿舍。
最初的病床就是用长条木凳当床腿,支一个床板,可是这样的床摇摇晃晃,不牢固,易损坏。就到山沟里去锯了一些树桩,用三根树桩做成一个架子,一个横梁、两条腿,腿的下端埋在土里。这样两个架子代替了两个长凳,搁上木板、铺上草垫就成了病床。还有的床是用木头做成框,打上洞,穿上麻绳,像南方的棕绑软床,垫上被褥就可以当病床,抬起来就是担架。用木板钉成一个两层板的小桌当床头柜,给病人存放简单的洗漱用具和生活用品。当时的被褥都比较简陋,病人住院,也有自己带铺盖的。
中央办医院的决心已定,但是并没有现成的医护人员,便从各个方面调配人员、调运物资。
最先来到医院的医务人员是中组部发掘出来的。当时,一批一批从“大后方”来到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中有学过医务的同志,但是他们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因为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延安,大部分人还是背着行李,步行千里来到延安,是为了学习抗日救国的道理,参加革命,和过去的“自我”决裂。
第一个来到中央医院的郁彬回忆说:我当时不愿意做医疗卫生工作,所以来到延安就没有说自己学医的经历。有一天叶群发烧,我随身带着一支体温表,给她一试体温38度。当时傅连暲是校医,就问叶群:你怎么知道38度呢?才知道我是一个医务人员,有一支体温表。1939年3月我就被分配到新成立不久的中央卫生处工作。准备筹建医院,我又被傅处长点将,成为中央医院第一个工作人员。
黎平也对孩子们说过,她来延安时,包里带了一支体温表,同学们追问才知道她是在上海学习过的助产士,她马上就被调到新建立的中央医院。还有护士龙静先,实习医生王广胜、邓良渭(邓子华)和司药马忠明,他们奉调来到医院就立即投入到筹建病房的工作中。丁侃也是最早来到医院的工作人员之一。
1939年7月,中央医院迎来了第一批22名女青年,她们都是来自延安其他学校、单位的知识青年,成为护士训练班的第一批学员,由郁彬负责给她们上护理课。
9月份,中央任命傅连暲同志兼任中央医院院长,这就是最早的领导班子。接着,刘允中、魏一斋、邵达先后奉调,从八路军总医院来到中央医院筹组医疗科室。随即而来的就是在安塞黄瓜塔边区医院任妇产科主任的金茂岳。又有一批行政人员和事务人员来到医院:行政机构初步建立,设院部办公室,赵艾为秘书;设总务科,科长为傅贵典,副科长为程秉信;李福淮为管理股长;惠艾升为供给股长。有了炊事员、管理员,买了两个牲口,具备了食宿条件。正是靠着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一座初具规模的医院便建成了。
(摘自《亲历延安岁月:延安中央医院的往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定价: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