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建设,构筑居民的精神家园,培育自己的文化特质,创造自己的文化氛围,熏陶居民的优良品格,进而把这种文化品格转化为生产力。
建筑风貌,仅仅是小城镇文化特色的一部分,物产特色、风土习俗,也构成了小城镇的文化特色,而更重要的文化特色,是居民的思想品格、精神面貌。
文化是养心的,养心就是养生产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第一要素”。文化特色能够有效地培养、塑造、提升“第一要素”的质量,吸引、凝聚更高层次的“第一要素”。有了高素质的“第一要素”,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和组合其他各类要素,形成更强大的生产力。
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建设理念、文化氛围,应当与城市“区别化”、“错位化”。小城镇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塑造一种特有的小城镇文化氛围,培育居民特有的心态,熏陶居民特有的品格。相对于城市文化氛围来讲,小城镇的文化氛围应当少了些烦躁喧嚣,少了些急功近利,少了些投机取巧,多了些宁静、淡定、潜耐、隐忍、温馨……这种文化氛围形成了,稳固了,持久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是小城镇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再升华一步,就是小城镇的精神。
这种文化氛围,对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巨大而长远的作用,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氛围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下: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培育居民从容、潜耐、执着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能够孕育居民潜心雕琢、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优良品性→这种优良品性能够使居民坚守百年诚信,经营百年店铺,铸造百年字号,推动“百年产业”持续恒久发展→这些“百年产业”反过来又能够进一步丰富加厚小城镇的文化特色,使小城镇更有文化魅力,如此往复循环……
在崇尚大城市的时代,在崇尚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的时代,许多人忽视了小城镇的生产力,忽视了小城镇的创造能力,忽视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其实,许多驰名世界的产品就是在小城镇上生产的,好多产品还是手工、半手工制造的,许多传统工艺一直保留、延续至今,拥有几百年历史,一直风靡世界,经久不衰。到欧洲去的人们,大都赞美欧洲的小镇,甚至迷醉不已。欧洲小镇之所以迷人,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文化风貌,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特色产业。
总括欧洲小镇的特点,即风貌+特产。瑞士手表、军刀,法国葡萄酒,苏格兰威士忌,意大利皮具、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品……这些驰名世界的产品都来自小城镇,其中许多产品靠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工艺打造而闻名于世,而凸显昂贵价值。
在意大利水上小城威尼斯,玻璃生产工艺拥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块玻璃,经过工匠巧妙地揉捻扯拽、精雕细刻、琢花镂色,变成价值昂贵的艺术品,每件作品价格从几千人民币到几万人民币不等,成为富人消费的奢侈品。
马爹利、人头马、轩尼诗三大著名葡萄酒品牌,都来自葡萄酒小镇——干邑。铁锅、刀叉等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厨房用具,在德国莱茵河畔的索林根小镇上,经过数百年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持久不懈的敲打、锤炼,却拥有超凡的品质,一口锅、一把刀价格几千元、几万元不等,这就是驰名的“双立人”牌厨具。“双立人”品牌创立于1731年,二百八十多年来誉满全球,一直担当世界不锈钢制品业的先锋。把一块钢铁打出了黄金白银的价格,打得全世界都爱不释手,打成了厨房的骄傲,这功夫就来自德国人潜耐、淡定、认真、执着、创新的文化氛围。小城镇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给小城镇带来滚滚财源,为小城镇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反过来,这些特色产业、品牌、店铺持续恒久的发展,又带来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成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载体,进一步塑造了小城镇的文化特色,二者相得益彰。
这些有特色文化、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构成了欧洲人的骄傲。法国葡萄酒,构成了法兰西人的骄傲。许多人以生活在有特色的小城镇为荣,并不觉得自己是“乡下人”。不仅如此,纵观这些小镇,都以自己特有的产业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瑞士手表,旋转着瑞士人的骄傲,成为富贵身份的象征,是“成功人士”、“上层社会”的标识,影响着亿万人的心理,全世界的佩戴者,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信仰,均为之荣耀倍增,有些人甚至梦寐以求。法国葡萄酒,洋溢着法国人的自豪,葡萄酒文化像葡萄酒的香气一样,在全世界弥漫着,引领着世界消费时尚,哪里有法国红酒,哪里就会流行法国style。
曾经,我国也拥有许多有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的小城镇,也曾经有无数的百年店铺、百年品牌,曾经在国人口头上常常念起,在国人生活中须臾不离,在历史上书写过辉煌,但在暴烈的历史风雨侵蚀下坍塌了、销蚀了,有些小城镇已经烟消云散,片瓦不存;有些小城镇虽在,但百年店铺不存,百年品牌不存。当下,虽然崛起了千万个新兴小城镇,坊厂遍地,店铺林立,品牌如夏日蓬蒿,但是,因为文化建设滞后,城镇灵魂散落,社会心理颓废,诚信体系崩塌,居民品性堕落,这些店铺、品牌要么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要么默默无闻,气如游丝,难成大气候。
尽管历尽劫难,幸好,还是有一些文化遗存顽强地存活下来,虽不太完整,但是一脉尚存,传承久远,引起无数外乡人的向往、追慕,比如,到绍兴要看鲁迅故居,看咸亨酒店,喝绍兴老酒;到天津要吃狗不理包子,看杨柳青小镇,购买杨柳青年画;到杭州要看龙井村,喝龙井茶。一些中外游客在芙蓉镇、阳朔、丽江、凤凰、香格里拉租了房子,长期居住,有的在度假,有的在创作,有的在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这又给当地民众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这就是特色文化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生产力,就是财富。民间有句俗语:光要好看,能当饭吃吗?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好看,也当饭吃!
当我们弄清文化特色和生产力的关系之后,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去追求小城镇的文化特色了。
乡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哪里?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脚下和日常生活中,就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觉、用而不知的习以为常中,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已经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便是珍贵的;
散落的,细碎的,最不起眼的,提纲挈领,整理出来,便是点亮眼球的;
曾经被我们自己鄙视的抛弃的,放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却成了有价值的;
尘埋已久的,挖掘出来,擦去泥土,便是新鲜的;
熟视无睹的,习以为常的,经过强化、提升,便是令人惊叹的;
别人虽然也有,我抢先一步,先声夺人,做出名气,做成规模,便是让人震撼的。
乡土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厚重的土壤里,孕育出整个民族的文化。曾几何时,乡土的,因为土,被鄙视,被排斥,被抛弃,乡土文化在广袤的乡土中国,气息殆尽。当自卑自惭自菲自毁的习气蔓延的时候,当西方风潮席卷而来,冲撞、毁坏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时候,我们要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要像抢救濒危的动植物国宝一样,抢救仅存的乡土文化。
这不是倡导大兴复古之风的意思。恢复,是有特定条件的,必须是原来曾经有过东西才可以恢复,有文脉可以接续,这是前提。好多地方的古迹刚刚消失,或被毁坏的时间不久,人们对一些古迹还记忆犹新,时常被提及,一些古文脉还在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期望再看到它们。在这种前提下恢复古建筑,是有价值的,能把文脉延续下来。比如台儿庄古城,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中刚刚毁灭,一些遗迹还能够看到,甚至还残存着一些零星的古建筑,历史、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及,影视中屡屡再现,台儿庄古城的形象、故事还常常萦绕在人们心头,这样的古迹,值得恢复。
恢复,要精致,要保持原貌,修旧如旧,不可粗制滥造。精雕细刻,才成为精品,精品就是文化产品,就有审美价值、传承价值。而粗制滥造的复古建筑,则是建筑垃圾,遭人唾弃。需要恢复的,不仅仅是建筑物,一些有特色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传统产品,以及有些自然景观,也要进行挖掘、整理,能恢复的要尽量恢复。在这方面,台儿庄古城重建和古城文化重建的经验值得借鉴。
台儿庄古城,为全国的恢复性古典建筑创造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它恢复的不只是那些砖头、石头、木头,还复活了那些消失的文化,而最重要的,是在建设古城的过程中,一种久违的心气在回归,这种心气是由决策者的良知、责任、品性构成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文化,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灵魂。这种心气宛如地平线上绚丽的曙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摘自《记住乡愁》,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