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思想·社会图志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

    单身人士如何独自生活?

    [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著 沈开喜 译 《 书摘 》( 2015年06月01日)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以自己的方式热忱地投身于社会与社交生活中。

        通常在长大成人之前,鲜少有人会有独自生活的经验。所以无论多么兴奋激动,独居生活依然充满挑战,独居意味着人们需要自己面对无论紧张或温馨的情景,这种新生活还会衍生出一系列个性化的需求。独居生活的有些挑战是非常实际的,例如学习采购生活用品和做饭,平衡独处与社交生活之间的比重,通过通讯媒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以往被动地看电视,到积极地通过电话和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而其他一些挑战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学会适应孤独,勇敢面对独居即等同于失败的社会成见,与那些已婚朋友们交往,而他们可能为单身未婚的朋友感到不安,并认定单身令自己的朋友并不快乐幸福。

        单身人士如何利用自己的独居时光?劳拉·基普尼斯指出,没有固定的伴侣关系释放了人们各种发挥的自由。她甚至挑衅般地暗示,这种自由可能会威胁社会现状,她写道:“谁知道他们会一时兴起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谁知道未来他们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可事实上,书中对那些最野心勃勃的单身者的采访,也清晰地展现出一个不具危害性的答案:他们将自己的“自由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

        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自由的、空闲时间的真正含义难以被归纳。今天的职业人,尤其是年轻的职场人,都清楚地知道,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并不再为社会契约所约束。雇主不再做出长远的担保,而软弱的工会既无法对雇主提出要求,又无法将工人们团结起来。相反,每个人都努力工作以期建立自己的优势,在我们职业生涯的早期尤其如是。对于那些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充满抱负的年轻专业人士而言,二三十岁确实不是结婚成家的好时机。相反,这是投身学校和工作的最佳时机,并希冀能因此而有所作为。我们将自己的时间交给那些教导和雇佣我们的人,剩下的时间则用来自我提高。我们学习新技能,展现自己的方方面面,旅行、搬迁、建立人际关系网络、赢得声誉、晋升、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然后,循环往复,从头再经历一遍所有这些过程。当你没有一个彼此承担责任和承诺的伴侣时,所有这些都会容易一些,而当你独自生活时,一切就更简单一些。

        这就是现代经济繁荣的代价,职场令年轻人做出不同寻常的牺牲,当他们年富力强时,要么将时间精力都献给工作,要么就得彻底放弃获得成功的希望。

        此外,尽管人们常常将独居和与世隔绝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情况恰恰相反。通常,独自生活的人们的社交生活是过度扩张的,加上他们在数字媒体上的高度活跃,反而更为忙碌。我们采访中的年轻的都市专业人士都告诉我们,他们总是挣扎着避免因过度频繁的社交活动而分心,例如晚上与朋友的聚会、网上从不离线的对话,相反,他们从不担心与外界缺乏联系。——《美国的单身人群:新核心家庭》一书证实了这一点:由调研公司Packaged Facts进行的大型调研结果表明,独居者更倾向于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他们休闲生活的方式,他们更常常上网到深夜,或者因为上网而减少睡眠的时间,而这并不是说他们就常年“宅”在家里。根据皮尤基金会关于《新技术与社会隔离》的研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相比其他人群,拥有更为多样化和范围广大的交际圈,他们更可能去公共场所认识陌生人,或者参与志愿组织。与已婚人士相比,独居的单身人士去酒吧和俱乐部跳舞的可能性要高一倍,单身者更常在餐厅用餐,上艺术或者音乐类的课程,出席公众活动,或者与朋友们去逛街。当然,他们偶尔也会觉得孤单,或者觉得需要做出些改变,令生活更为完整。但那些已婚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说真的,绝大多数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寻找终生伴侣或者找一个人同住并不是解救孤独感的灵丹妙药,毕竟,孤独这一心灵创伤,是人类生命体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事实是,消除独居带来的痛苦的困难程度,其实等同于消除生活所带来的痛苦。有些感受,诸如孤独、后悔、害怕失败、对未来的担忧,被形容成所有单身者的共同点,但其实有伴侣的、已婚、有孩子的人所面临的生活的难题并不见得就少一些,这其中也包括了孤独感。

        我们调查中采访的年轻人都不避讳单身独居生活的艰辛,但他们思虑成熟地面对独居生活带来的种种挑战,并往往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年轻人们可以,也确实学会了在没有家庭伴侣的情况下独自生活。甚至其中有些未来终会步入婚姻的年轻人如此享受独居生活,以至于不确定自己最终能否放弃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也许解释了皮尤研究所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在《并不寻找爱情》的报告中,研究指出:“美国大多数单身青年表示,自己并未在积极寻找一位爱情伴侣,即便是那些在寻找伴侣的,也并未频繁地约会不同异性。大约一半的年轻人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只约会了不超过一次。”

        那些热衷于单身生活方式的人对于稳定的两性关系表现出的态度,有时显得有些玩世不恭,但他们的说法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主义的推崇已经发展壮大了。豪恩说:“最终每个人都只剩下自己,你身边的人们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最终留下你孤独一个,所以我很高兴能在年轻的时候就适应这种孤独。我热爱我的朋友们,但不幸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发生改变,所以我试着少依赖一些我的朋友们,而更依靠自己。独自生活,就是这种想法的一种表现。”豪恩观察到人们离婚、家庭分离以及友谊破裂的情形,并知道未来他所爱的人们也会离他而去。他用一种饱含悲伤和消极的声音解释道:“我自己一个人住,事情反而更简单一点。”而其他人也抱有和豪恩差不多的想法,在一部名为《单身》的纪录片中,影片的预设观点是,建立和维持一段两性关系从未像今天这么充满挑战。而片中最棒的地方是关于单身采访了一些男男女女,其中有一个人说“我不用担心和别人分手了”,而另一个则说“至少我不会今天被异性拒绝”。

        我们不难理解,有些人因为拒绝和分离而变得谨慎,不再轻易投身一段认真而负责任的两性关系。但当这种谨慎变成畏缩,令这些独居者躲在自己的安全屋里逃避时,情况也就变得不太乐观。无论独居者如何活跃于人际交往,事业有成,又善于安排自己独自一人的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家庭环境中,所建立的那种强烈而亲密的关系依然有其无可替代的特性。但同时,当家庭伴侣辜负或者背叛了这种信任和亲密时,所带来的痛苦也是无可比拟的。

        (摘自《单身社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2月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